“扬子交友·万人相亲会”的相亲牌,一些自信的征婚者大方地将照片贴在上面。郑幼明摄(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不少相亲会家长齐上阵。资料图片(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最近,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火爆异常,引起众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强烈关注和广泛热议,虽然相亲节目中不乏炒作成分和娱乐元素,但在其风行的背后,却也折射出当今大量未婚青年成为“剩男”、“剩女”,“万人相亲会”等相亲活动大行其道,婚介交友机构遍地开花,“VIP相亲卡”高达数万元等年轻人婚恋的现实窘境。
1.现状 南京有适龄单身人士近百万 江苏星空情缘负责人马金路介绍,据他们初步调查,目前南京单身离异人士有近30万,而未婚适龄青年则多达70万。因此,大量单身者通过婚介交友机构“寻缘”。南京心雨园婚介交友中心负责人宋卫风则 分析说,随着自主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和进城务工的年轻民工的涌入,改变了城市的人口构成,同时也打破了城市青年中原有的婚恋地域局限,影响甚至改变了当地青年的婚恋生态和择偶观。
以南京为例,“剩男”的人数不比“剩女”少很多,但大龄“剩男”中的优秀者远远少于“剩女”中的佼佼者。“剩男”中一部分条件好的通过往下找解决个人问题。而大部分条件差的却面临更大的困难。就以进城务工的未婚适龄青年来说,农村姑娘可以找城里的小伙子,甚至可以找到条件不错的;而进城打工的小伙由于房子、工作、学历的困扰,却极难被城里的姑娘接受。
2南京“剩女”多于“剩男” 前段时间新华网公布的一份来自权威妇女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都市青年中41.2%的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而男性担心找不到老婆的比例,只有8.1%。而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南京的婚介交友机构中,报名入会或参加各类相亲会的人中,女性占多数。
在人口比例基本平衡甚至男性略多于女性的情况下,南京为何会出现“剩女多于剩男”的现象?对婚姻问题颇有研究的“扬子交友·万人相亲会”的王老师 分析说,过去说媒讲究“门当户对”,如今的青年男女虽然观念更新了,但也有自己的择偶标准,而且从条件上看通常都是“男高女低”。如果将男女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相貌、身高等条件分成甲、乙、丙、丁等级的话,那么,丁女通常找丙男、丙女找乙男,乙女找甲男,而甲女由于处于这一结构的顶端,无论是情感诉求、心理预期还是社会舆论,都要求甲女找甲男甚至“超男”,但甲男则可以选甲女、乙女、丙女甚至丁女等。因此,由于选择性造成的“剪刀差”,导致本应成为抢手香饽饽的甲女,成了少人问津的烫手山芋而“沦”为“剩女”。
从年龄看,学历至少在研究生以上的甲女“功成名就”时,一般至少在二十五六岁甚至更迟,往往一不留神就过了婚恋的最佳年龄。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女性的适婚年龄是有“上限”的,而甲女在上完大学和事业相对有成时,已接近“上限”,因此,如不能在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同时完成恋爱程序,就可能错失机会。虽然甲男事业有成时也在30岁左右,但是,30岁甚至30多岁的甲男可以找比自己小甚至小很多的女性,而甲女则不可能往下这么找。
3最贵“VIP相亲卡”每张7万元 随着通过婚介交友机构寻缘的人增多,这些机构的服务模式、内容和收费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以收费而言,除了传统的会员费外,还新增了“VIP会费”。江苏星空情缘负责人马金路介绍,他们的VIP金卡会员分为两种,一种是5800元的,还有一种是2000元,而一般的收费会员则为800元,在金卡和“VIP”会员中,有近半数是女性。
成立于1995年的南京心雨园婚介交友中心负责人宋卫风说,他们的会员分普通、铂金VIP和顶级VIP,后两者的服务费分别为1万元和7万元,虽然也有打折和送礼等活动,但还是价值不菲,但他们与这些会员订立服务协议,并根据协议的内容提供约定的服务内容和时间。前些年他们刚推出“VIP”时,会员多为高收入的男性,现在,VIP女会员反倒比男会员多出5%左右,和其他类别的会员女性也占多数一样,说明女性在选择配偶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
建议 相亲,别让爸妈唱主角 经济条件好了,社会环境宽松了,反倒出现这么多“剩男”、“剩女”,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应对之策。对此,南京“万人相亲会”的负责人许晓明说,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万人相亲会”从2005年创办以来,月月举办,已经成功地组织了80多场大型相亲活动,有2万多人成功牵手。但他发现有不少心急的家长代替孩子来“相亲”,看起来这是帮孩子的忙,其实不然,因为父母只注重对方的职业、收入、学历、年龄、身高、家庭背景等硬件与自己的孩子是否“匹配”,而忽视了孩子对对方的感受。许多人年轻人找对象注重“感觉”是有道理的,因为婚恋世界中的“主角”是情感,而不是金钱、职业、学历等,包办代替会误了孩子的一生。正确的做法是动员孩子自己到场,通过活动等现场交流,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许晓明还说起他2005年遇到的一件比故事还像故事的真事:一位省级机关的领导让女儿小萌(化名)在“万人相亲会”报了名,当年11月26日“万人相亲会”举办活动时,小萌到现场时发现自己牌子上的编号弄错了,原本应是男单女双的,但她牌子尾数错成了单号,于是解下牌子去找工作人员。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个帅气的小伙也气呼呼地拎着自己的牌子要求“更正”,工作人员一看,原来是因为工作失误将这两个人的编号搞反了,就让他们等待现场纠正。谁知2006年春节前,二人一同赶来,要求将相亲牌撤下不要再挂——因为他们已经交友成功。如果当时不是两个年轻人自己到场,会有这样的佳话吗?
分析 工作压力大了,社交圈子窄了 “相亲”一词曾因太直白而被弃用,代之以交友、寻缘、牵手,但如今重出江湖,不仅为众多青年男女接受而且风头更劲,原因何在?“扬子交友·万人相亲会”的王老师认为,主要还是现实需要。
她说,以前南京人居住的是交融性极强的老街巷,张家长李家短清清楚楚,谁家的儿子没有对象,哪家的女儿待字闺中,自有热心的街坊邻居代为张罗。再者,那会儿的人工作单位不是国营企业就是集体单位,因不强调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压力不大,年轻人在一起有的是时间相处、相恋,且不说单位里热心做媒的老大姐和师傅们,就是单位的团组织、工会和妇联,也会关心职工的“个人问题”,经常组织年轻职工搞联谊活动,有的还与外单位联办。
现在,大单位不多了,许多公司里就这么几个人,在工作中结识合适的异性几率非常低,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外地来的,他们在南京无亲无故无同学,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加上工作压力大,社交范围窄,因此,只能通过婚介交友机构解决个人问题。
90年代偷偷相亲,如今动静都闹大了 从记者近些年来经历的一些事情可看出,青年人的婚恋观变化非常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秦淮区副食品公司的男青年小阮(化名)经人介绍与一女相识,两人晚上到街上逛逛,当时叫“轧马路”或“数电线杆”,这时恰巧碰到一位爱开玩笑的女同事,因小阮此前不承认自己在谈恋爱,因此她大喊一声:这下抓住你了吧。性格内向的小阮吓得连忙逃走,那个女孩以为他做了什么亏心事,虽然小阮多次解释并请同事说明,但她最后还是与小阮分了手。从此,受挫的小阮竟“不敢”再谈恋爱。
1998年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当时“知音交友联谊会”办的一场交友活动,回到报社后,几个被采访对象不约而同通过寻呼台给记者留言,一再要求不要在稿件中透露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内容。
进入2000年后,相亲活动越来越多,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曾举办过一次大型相亲活动的策划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准备搞一个几百人的活动,没想到最后活动现场来了近千人。而到了近几年,时不时就会出现万人规模的相亲会。
如今,规模达万人的相亲会已经司空见惯。而相亲征婚的模式也越来越新,越来越有创意,越来越令人咋舌。上广播、上电视、上报纸征婚的人越来越多,言论也越来越大胆出位。不仅如此,更有不少有钱人动辄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登个人征婚广告,而门票就达数万元的富豪相亲会也是经常见诸报端。征婚的动静是越来越大了。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