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矿难电影并非不能拍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05日08:04
  矿难电影应将立意放在“警示”上。

  日前,山西电影制片厂突然决定,放弃王家岭矿难的选题。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缘于“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山西晚报》6月4日)

  从5月29日宣布筹拍到6月3日放弃,现实比电影更有戏剧性。然而,不拍了,意味着主创方真正接受“社会各界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吗?经历此事之后,中国人的灾难意识真正廓清了吗?

  按照此前披露的创意,这部《八天八夜》将表达重点放在“动人故事”上面,主创方显然低估了公众的情绪反弹。将裹胁了整个乡土社会、牵动了整个当代中国的矿难,演绎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并企图通过这个动人的故事营造出一种动人的氛围,不免过于乐观了,没有考虑到公众早已被一次次矿难强化了的悲伤情绪,甚至还要悍然在公众的伤口上撒上一些欢快的佐料。其被论者批为“丧事喜办”,当属意料之中的事情。

  实际上,灾难片到底应该怎么拍?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灾难意识?或者具体一些,王家岭矿难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立意呈现在银幕上?这些都是可以认真讨论的。公众的纷纷参与,是拍好矿难片的民意基础。各方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都可以作为芹献。有意见交锋,也要察纳雅言。王家岭矿难救援的奇迹,正是一个契机。而像眼下这样,人家一批评,也无回应,草草收场,不仅不能于国人的灾难意识有所助益,反倒留下话柄。

  矿难频发,绝大多数都是人祸。即便拍摄王家岭矿难,也应该将立意放在“警示”而非“动人”上,放在挖掘矿难背后扯不断理还乱的官商勾结上,放在利益驱使下矿主对矿工生命的漠视上。唯有真实地展现了灾难以及灾难后面的长镜头,才有可能唤醒人的良知,以及将良知付诸行动的努力。在这方面,我们的艺术表现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看国外一些灾难片,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惊心动魄的灾难本身,即或有一些“动人”的情形,也往往不会喧宾夺主,演变为国内业已习惯了的事故变成故事、进而颂扬先进事迹的老套路。因为,真实再现灾难本身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对待灾难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这些年来,矿难频发,但是从来没有对此进行艺术的呈现。艺术家完全可以俯下身子,真正从一条条幽深的井下巷道出发,切身体验那些矿工们的悲欢和血泪,直面造成矿难的诸多疯狂因素,拍摄出震撼人心、有良知、有见地、有情怀的大作品来,这样的作品对于揭示矿难中的假丑恶,鼓励真善美,应该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民众、官员更好地了解煤矿的井下生存状态,加深对矿难的体验,从而远离灾难,切实监督违背安全的煤矿开采。现在仅仅因为遭遇批评就萌生退意,不拍了,那是艺术乃至现实的双重怯懦。艺术的退却必然意味着现实的屈辱。(胡印斌)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