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军民融合,怎样才能“深”下去?(组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6月10日06:58




  视点提要

  军民融合,贵在双赢。仅仅依靠一方的无偿付出,绝不可能形成深度、长久的合作。只有找准军地双方利益契合点,才能引领科研深度融合发展。

  科研只有主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铺平成果向民用市场的转化之路,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良性互动。

  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并互相开放实验平台,人才共同培养使用,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实现军地共同发展。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科研人员满打满算不足百人,每年却要承担40多项国家和军队指令性科研课题。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他们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7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

  这个研究所是如何实现“小马拉大车”创造辉煌业绩的?他们在科研攻关中又是怎样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5月下旬,记者走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探寻其中的奥秘。

  立项一个课题,开启一扇产业大门

  找准契合点方能引领深度融合

  一件件回收的废旧军服塞进机器填料口,经过消毒、破碎、开棉、纺丝等多道工序,变成再生纤维材料,用其纺制成的服装、箱包、毛毯等产品,性能和普通材料纺制的产品完全一样。

  这是5月下旬,记者在浙江富润纺织材料有限公司“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生产基地”看到的神奇一幕。这个生产基地,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与地方企业深度科研合作的可喜结晶。

  按照2009年3月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服管理条例》,07式军服实行发新收旧和退役收旧,全军一年就多达上万吨废旧军服要回收,这很快让各级军需仓库库存告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应急受命,立项攻关“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成员深入调研发现,如果仅靠军队自身力量来回收废旧军服,科研成本极高,即便突破了技术难关,后期建立生产线需要的资金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能不能引入地方企业和科研力量加盟呢?

  新思路让他们有大发现。再生资源产业,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再生利用非常重视,英国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达到16%。我国是一个纺织大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纺织品据估算达2400多万吨,而回收利用的不到万分之三。尽管许多地方企业已经跃跃欲试想进军该产业,但缺乏相关回收技术和大规模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使他们望而止步。

  “我们提供技术和原料,你们负责回收加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提出的合作建议,很快得到多家地方企业的热烈回应。一个由该所主导建立的军地联合攻关组迅速成立,不到半年就先后突破了服装自动化分拆、高值化再生利用等5项关键技术。

  以此为技术支撑,3条生产线很快建立起来,“国家政策支持、部队负责回收、总后技术支撑、企业开发利用”的军地融合式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军地融合,多方共赢。”该所高工唐世君如此描述这一深度合作产生的巨大效益。对部队来说,以后每年只需拿出少量资金回收旧军服,其他的工作全部由地方企业完成,节省的仓储管理费、回收处理费不可估量。

  废旧军服成规模回收利用模式,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运作构建出一个成功的示范,悄然开启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大门。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对此高度重视,将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参与前期开发合作的地方企业,无疑已在这一巨大的新兴市场先拔头筹。

  “这一项目之所以能实现从科研、市场到产业政策的深度合作,源于军地双方找准了利益契合点。”该研究所所长金友发感悟颇深:“军民融合,贵在双赢。仅仅依靠一方的无偿付出,绝不可能形成深度、长久的合作。”

  攻关一项技术,开创一个全新产业链

  纳入国家战略融合才有广阔前景

  每年可为国家提供100万吨纤维、500万吨木浆、20万吨高档食用油,增收1000亿元,有望使300万贫困人口脱贫……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这却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综合利用技术”开创的汉麻产业链10年以后的产业发展前景。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军服采用化纤面料,驻南方部队许多官兵因气候潮湿患上脚气、股癣、烂裆等疾病。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启动汉麻研究,开发出一种抗菌防臭的新型纺织纤维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官兵疾患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神奇的汉麻浑身是宝:汉麻的排湿性是纯棉的3倍,汉麻织物可屏蔽95%以上的紫外线,在370℃高温下不褪色,在1000℃下不燃烧,汉麻韧皮可用于纺织,秆芯可用于造纸,麻籽仁可榨油。但是,由于缺乏向民用市场转化的渠道,该研究所的汉麻研究一度中断。

  进入新世纪,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大国,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原料消耗国,羊毛原料50%、棉花35%依赖进口。寻求一种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替代纤维资源,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国家发展战略。

  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趋势,让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领导看到了自身汉麻研究技术储备的应用前景。从2003年开始,由该所张建春博士领衔多位专家,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开始了对汉麻综合利用技术的新一轮攻关。

  随着18项国家发明专利逐一问世,20余台(套)新型汉麻加工设备先后定型,他们成功地将粗硬的汉麻韧皮加工成棉花一样细软的纺织纤维,为中国纺织产业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新型优质纤维资源。

  从纤维开发到全方位利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研究开始产生“滚雪球”效应。目前,汉麻研究已形成涵盖农业种植、纤维加工、造纸、新型建材、生物柴油等14个产业的巨型产业链,产品达3000余种。汉麻综合开发利用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行业目录,并受到军委领导高度赞扬。

  更令人欣喜的是,汉麻科研成果在地方市场规模推广带来的效益,也反哺军队汉麻利用。目前,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的汉麻袜已配发全军,汉麻体能训练服、新型雨衣等7种含汉麻纤维的新产品已在多个部队试穿,深受官兵喜爱;汉麻籽生物柴油经上百万公里的坦克发动机和地面车辆行车试验,证明与现今军用柴油指标基本一致,可满足部队能源多样化的需求;汉麻材料还在新型防弹面料、电磁屏蔽板材、防毒面具等军品研制方面显示出良好开发前景。

  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深层军民融合。近年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85%的科技成果被推广到部队一线和民用领域。随着一项项军用被服材料研究技术的推广使用,催生出一大批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该研究所政委赵桂林感慨地说:“科研主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铺平成果向民用市场的转化之路,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良性互动。”

  建立一个产业联盟,共享一个实验平台群

  军民深度融合关键是创新机制

  不用投入一分钱,却能免费使用重点实验室——这是发生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真事。

  2001年,该研究所高工绳以健考入中国石油大学读博,主攻高效节能加热技术。入学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学校的节能加热技术成果缺乏市场转化,而许多地方企业正翘首期盼这方面的技术突破,以推动节能产品的升级换代。

  能不能让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军地共同发展?绳以健的大胆构思一提出来,就受到多方关注。经他“穿针引线”,2003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正式展开合作。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入600万元,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并互相开放实验平台,科研成果有偿转让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入市场。

  产、学、研战略联盟这一全新的科研合作模式,不仅产出了多项科技成果,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2009年,国家国防科工局也加入这个联盟,拟陆续投入3000万元升级实验室,加快开发高效节能加热技术,提升国家节能水平。

  “如果要算成本,我们投入的只是产业联盟这个创意。”绳以健感慨地说,产业联盟建立的高水平实验平台群,极大地弥补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炊事燃烧实验手段的不足。

  依托这一有利条件,他和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先后研制了高原节能灶、野战节能型炊事挂车等多项军需装备,并获得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军民融合要善于“借水行舟”,但是如何“借”却很有学问。这个研究所的经验是,“借水行舟”贵在机制创新,打破传统观念、体制的壁垒,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就拿科研人才资源来说,许多科研单位都注重“借智”攻关,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真正落实到“借智”的实际运行机制,这个研究所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借智”先要“引智”。这些年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把家底全部用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先后筹资3000多万元建起国家特种防护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环境气候模拟与服装功能研究实验室等6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国著名纺织专家姚穆院士、高分子纺织专家徐僖院士等20多名军地知名专家,如今成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常客。

  “借智”更要“储智”。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不仅邀请知名专家,还对他们带的研究生也敞开大门,最多时一年就有20多位博士、硕士进这个研究所做科研课题。

  在合作攻关中,这个研究所也挑选到了不少人才苗子。从清华大学引进的博士后郝利民,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高原抗缺氧高能食品研究中实现新突破,研制出新型抗缺氧原料。

  青海玉树地震后,国家卫生部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病防治专家吴天一提供高原医疗救助方案。吴院士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调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高原抗缺氧食品。

  笋借东风争做竹。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研究所崛起了一个学历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方阵。

  如今,不足百人的研究所,有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获得总后科技金星、银星和新星,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军需装备科研基地初具规模。

  (本版照片均为王启志提供)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