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6月18日电 特约记者曹传彪、特约通讯员安红欣报道:6月上旬,秦岭大地,一场实战对抗演练打响:兰空导弹某旅闻令即动,雷达张网以待,导弹蓄势待发。笔者翻阅某营年度训练计划发现,考核次数较以往明显减少,紧贴实战的对抗演练显著增加。
去年岗位练兵期间,该旅根据考核成绩,找出了训练中的弱项,许多单位采取了“以考代练”的方式“补短”。开始阶段,训练成效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此,不少单位“闻风而起”,考核成了补短的“万能钥匙”。有的营领导还规定:营每半月组织一小考,每月末组织一大考;连队每周有考核,班排每天有测试。然而,随着考核次数增加,训练质量不但没提高,部分单位训练还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频繁的考核影响了官兵训练热情,有些单位还出现应付考核的现象,滋生了新的弱项。
问题出现后,该旅领导分头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在训练场专门召开议训会,帮助营连干部澄清认识,果断叫停了一些单位“围着考核转”的做法。按照《大纲》要求,他们明确规定了考核时机、次数,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人员的弱项,建立岗位人员能力素质档案,组织逐项训练、逐条补差。
“训为考”的现象被纠正了,“练为战”的意识增强了。笔者在该旅训练场看到,各个专业官兵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分层次组织补弱训练,官兵们训练热情高涨。在定期组织的考核检验中,各单位训练成绩较往年同期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