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常红) 近日,《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在京发布。蓝皮书认为,我国当前“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术行政化制约了创新人才发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
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调查显示,我国科技人才集中于大中城市,主要在科研院所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而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经济领域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城乡统筹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研发(R&D)人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和基层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创新结合点错位,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问题。其中,影响人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术行政化制约了创新人才发展。在办学模式上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过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在大学里,学校通过行政力量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监管与评估,依靠行政手段抓质量,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学术行政化以及外部各种干扰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而且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学术成为权力的附庸,高校中的学术活动浮躁,难以形成鼓励科研人才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环境,以致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第二,现行人才教育发展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基础教育的功利性很强,高考制度、高中文理分科等应试教育发展模式,不仅阻碍了人才创新文化的传播与积累,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创造能力明显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很多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缺乏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企业没有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仅占40%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人才量一般达到70%左右,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在企业,英国有61%在企业。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