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发行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地方债所筹集资金用于交通、通信、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建设。
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轻轨、地铁、高速公路,涉及到城市里每个居民的日常生活,切实为人们环保、快捷的高质量生活提供了硬件保证。而这些公共基础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数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数量剧增。
23日,中国审计部门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竟然高达2.79万亿元。
根据法律规定,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3日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引人关注的是,他在报告中详细披露了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审计情况。
刘家义表示,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整改措施,正在研究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
有专家认为,这么高的地方债务会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
绝非多余的担忧
2009年地方债务增长迅速
根据中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性债务却十分常见。近年来,随着中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以及举债、用债和偿债等方面的制度,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负债等历史债务。
但由于地方财政和政府性债务管理还不够严格和规范,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长,总体规模大,历史遗留债务负担仍比较重。近年来,一些人士已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表示担忧。审计报告中披露的情况进一步表明,这种担忧绝非多余。
审计部门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特别是2009年的地方债务增长迅速。在审计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的2.7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在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背巨债的地方政府
省、市本级和西部风险集中 审计还发现各地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本级债务余额的一半以上。所审计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共有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07%、71.36%和78.05%。
刘家义向出席会议的170多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坦承:“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根据今年的审计报告,所审计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担保责任及兜底责任的债务分别为1.8万亿元、0.33万亿元和0.66万亿元,分别占债务总额的64.52%、11.83%和23.65%。
刘家义就此分析说:“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从偿债资金来源看,2009年这些地区通过举借新债偿还债务本息2745.46亿元,占其全部还本付息额的47.97%,财政资金偿债能力不足。”
让人欣慰的是,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刘家义说,这“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综合
新闻透视 地方债为何大幅上涨 地方债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上涨,有专家认为原因有二:第一,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度改革,客观上加强了中央政府财力,削弱了地方政府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力;第二,财力有限的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大量公共事务。这就使得《预算法》禁止地方财政负债的“明规则”,被事实上的普遍负债这一“潜规则”所替代。
潜藏的巨大危机 近期急剧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成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目前,以各种变相形式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式发行的地方债没有纳入到地方预算。举债资金使用的预算约束不到位,透明度和规范性不足,容易酿成风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军民说。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2011年底将达到10万亿元。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将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会引发巨大的风险。
应对措施 银监会:年底完成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杨少俊日前表示,银监会已部署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自查,在此基础上银监会还将进行抽查,按照国务院要求,清查工作将在年底结束。据《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