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华科大校长演讲火爆网络 坦言以学生为本很艰难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6月28日02:18
[提要] 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作了16分钟的演讲,他把4年来的国家、学校大事、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倍感亲近。全场7700余名学子最后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李培根因此可谓“一讲成名”。[不要迷恋叔,叔只是一个传说]

  6月23日上午,201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校长为毕业生拨穗。王潇潇 摄

  对话动机

  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李培根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讲稿中,“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蜗居”、“被就业”等词语,让学生感到李培根与他们距离很近。

  但在采访中李培根表示,目前在中国的一些高校中,教授与学生的距离愈来愈大,老师在课后和学生很少交流,去忙于创收等功利性的事情。他也希望国家能加大教育投入,使老师能把精力从创收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花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喊我根叔,感觉亲切”

  新京报:毕业典礼上,7000多学生喊你“根叔”什么感觉?

  李培根:很激动,也很亲切。

  新京报:学生们最早什么时候喊你“根叔”?

  李培根:两三年前,从网上看到的。

  新京报:在现实生活,以前有学生喊你“根叔”吗?

  李培根:两年前,我在路上走,一个学生跑到我面前,鞠了一个躬,然后说,根叔你好。然后就离开了。当时我很开心,这说明学生很喜欢你。

  新京报:演讲稿中有“打酱油”、“俯卧撑”等很多流行词汇,讲稿是你本人写的吗?

  李培根:演讲稿不仅是我想的,还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打进电脑里的。文稿中有一些流行语是我从学校BBS上摘的学生的话。

  新京报:讲稿那么“与时俱进”,是因为你爱和学生们相处?

  李培根:和他们在一起,自己都变的年轻,就不怕out了。

  新京报:你和他们会有代沟吗?

  李培根:你说完全没有代沟也不可能,但是我们不存在难以跨越的代沟。

  新京报:在讲稿中,你甚至还提到沉迷网游、濒临退学的学生。为什么在毕业致辞中会想要提到他们?

  李培根:其实我想说,出现这样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责任。这样的学生越多,说明学校大环境不好。应该引起我们关注,怎么能使这样的学生尽可能的少。

  新京报:你觉得这次演讲为什么会受到学生和媒体追捧?

  李培根:我想,这可能只是学生喜爱的一种风格而已。其实是件很普通的事,大家不要过分拔高、渲染,我相信还有很多比我更有文化和思想深度的大学校长。被媒体追捧,实在出乎意料之外。其实学生对我经常也有批评。

  “曾遇批评,让我下台”

  新京报:你曾被学生怎样批评?最尖锐的批评是什么?

  李培根:各方面的批评。最尖锐的一次,我记得是我们文华学院的学位门事件。(文华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2007年,该学院1300名毕业生中有超过700人拿到了“华中大”的文凭,而以前这个学院没有那么多学生能拿到主校的文凭。有学生便认为“华中大”在买卖文凭。)

  当时网上有一个帖子,尖锐到什么程度,内容是“把这个烂人李培根揪下台,如有问题,把他双规。”

  新京报:看到帖子后是什么感觉?

  李培根:看到一笑。我感到很好笑,没什么。这么多学生中,有那么几个学生偏激一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新京报:你是怎么处理学生对学位门事件的质疑?

  李培根:学校召开了一个见面会。当时我回应说,我校严格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行事。其实有些批评是学生不了解全面的情况。真诚面对学生了、解释了,就好了。

  新京报:校方领导的意见一致吗?都能和你一样真诚面对学生吗?

  李培根:学校的高层是有异议,部分同志希望不要去解释,他们觉得越讲越不清楚,把问题弄得更复杂,对学校不好。我的想法是,既然学生有那么大的意见,作为学校来讲,有道理,得面对;没道理,也得面对。

  新京报:你不担心出面后会下不了台?

  李培根:只要是真诚面对学生,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如果这个事情学校的确是有失误,学校应该坦言,学生会接受;如果是学生不了解全面情况,只看到一方面,你真诚面对的话,学生也能够理解。

  新京报:你出面后,学生情绪平息了吗?

  李培根:基本平息了。

  “和学生沟通,还不理想”

  新京报:学位门事件后,“华中大”每学期都召开两次见面会。是出于什么考虑,把见面制度化?

  李培根:我希望学校要有一个保持学生和学校方方面面正常的沟通渠道。尽管到现在为止,这个渠道不一定建立好了,可能还并不理想。但我们还在朝这方面努力。

  新京报:学生有个普遍印象是,似乎每次只有你出面回应,学校其他的职能部门并没有出面。

  李培根:那显然是很不好的。

  新京报:学生们更关心的也许不是你表态了,而是这件事情能否得到最终解决。但职能部门如果不面对,是否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李培根:所以我们学生对我也有不满意的,这也是我的一个问题。有时候我跟学生讲起来一件事情,听着蛮好的,但在他们看来,好像跟我讲的差距太大了。

  新京报:什么差距?能举个例子吗?

  李培根:比如我在演讲中说,学校绝不赚学生的一分钱,我也知道学生对食堂并不满意。那我说的是不是假话呢?不是,我说的肯定是心里话。但学生觉得学校没做到这一点。我相信有部分是食堂做得不好;后勤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也尽了全力。但学生也没有全面了解情况。

  新京报:你认为学生和校方之间的理想沟通应该是怎样的?

  李培根:“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真正深入到管理干部和教师当中,深入到职能部门中去,才是理想的沟通。

  新京报:推进这种理想的沟通时,你会有一种无力感吗?

  李培根:比如食堂这件事,我也经常跟后勤的人打招呼,他们其实也尽了力,但如果真的要求后勤的每个人都做到心里装着学生,这也是不现实的。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