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考状元殇于大学教育的功利化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6月29日18:31

  高考状元殇于大学教育的功利化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内容摘要: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热”,乃至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成分。

  新闻背景:

  看似皆大欢喜,却忘了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只因高考成绩出色,就被人冠以状元称谓,当作道具,派上各种用场。各方为了迎合自己的利益需要,全然不顾高考状元的未来成长。炒作状元实质是“捧杀”高考状元。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6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燕赵晚报:状元成就远低预期应刺醒教育自恋

  有道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高考仅仅是人生的一次考试。以当前的教育评估模式论,所培养的“状元”大多是死记硬背的典型,与成功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同时,以考教科书作为对人的能力的评价标准,本来就是社会对教育认知的一大误区。然而,尽管如此,每年高考“状元”依然被炒得火热。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当前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上的利益链:家长有望子成龙、四处求“经”的心理,学校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绩的考虑,商家则有当时当令、“眼球经济”的算盘,媒体亦有点击率订阅率的计较,各种利益纠葛,大有形成“状元GDP”之势。

  中国经济网:高考“状元”炒作何时休?

  “高考状元热”,乃至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成分。从本质上说,它是依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而无法逆转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状元文化,排名竞争的社会心理,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升学率为命根的教育机制才是这种经济现象高温不下的原因。

  武汉晚报:高考状元的平庸与芬兰的无竞争教育

  道理人人都懂,可一旦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我们总愿意用分数来裁量孩子,用你争我抢的拼命竞争来强化孩子的努力程度。事实上,尖子生的心理隐患更甚,比如嫉妒、报复、亲情淡漠等更为严重,因为要求一个自小就被视为佼佼者的孩子,在一路被捧为“资优”的情况下,长大之后面对周遭芸芸众生时,能产生足够的同情心,实在是太难了。

  千龙网:“状元”缘何没一个成为顶尖人才

  举个例子。能够获得高分的数学答卷,应该表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完成这样的答卷的考生,有成为数学大师的潜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只要契机触发,就很可能成为一流的数学家。如果逻辑力量、想象力、创造力付之阙如,这样的数学答卷,就不该给高分。依此类推,其他各科试卷,都应该是对该科目人才的潜质的挖掘和检测。一旦每一个考试科目的试卷,都做到了这一点,就不愁高考考卷缺少预测考生未来的科学性。如今的高考考卷,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因此,高考状元没一个能成为顶级人才。

  红网:“状元”职业平庸不在过度热炒而在过度适应

  异史氏曰,“状元及第真可夸,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多桎梏,小时了了大不佳”。但愿这份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所显示的内容对迷恋状元的国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们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这类人才的多少及其成就的事业将决定一个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地位。是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培育创造性人才生长的土壤,还是固守目前的教育体制以维护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将是任何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不能不正视并做出明智选择的问题。

  编后语:

  高考状元殇于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剔除这种功利化,还大学以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本质,才能给状元们足够的空间。

(责任编辑:张春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