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揭密“雪枫团”:纵横“水路空网”战斗群体(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02日16:52
火力突击。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新华网消息(新华军事记者樊永强 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这是一支由抗日名将彭雪枫在抗日烽火中亲手创建的英雄部队,共和国的百余位将军和数以千计的英模从这里走出,星光闪耀,青史留名。

  这是一支威名远扬的军中劲旅,从70年前在窦楼打响新四军抗日东进第一枪开始,这支部队就在彭雪枫将军率领下纵横沙场,从豫皖苏打到孟良崮,从黄河之滨打到舟山群岛,再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200余次的沙场亮剑,铸就了"赤胆忠诚、崇文尚武,英勇顽强、务实创新"的雪枫精神。

  和平时期,这支团队秉性不改,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临危处突,官兵们始终以超强的战斗精神为团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彭雪枫将军夫人林颖,在看望老部队后感叹:"这真是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

  "雪枫团"的血性

  历史,永远昭示着过去,熔铸着丰碑。

  1940年10月,驻守徐州的日伪军共3000余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雪枫团"发动突然袭击。正当官兵与当面之敌血战之际,驻守附近据点的日伪军1000余人,向板桥集后方扑来。腹背爱敌,"雪枫团"官兵陷入险境。"拼了!"一营一连机枪手常福祥纵身跃出战壕,对空中像苍蝇一样乱飞的敌机射出愤怒的子弹。顷刻之间,一架敌机拖着浓烟一头栽进稻田,常福祥因此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用机枪击落敌机的光辉范例。

  半个世纪后的一个初春,同样是"雪枫团",同样是一位战士,在生与死的瞬间甩出同样一句话- "拼了!"训练骨干毛品生以勇拼必胜的信念,创造了在10级大风中成功迫降某飞行器的奇迹。

  那是一次训练成果观摩会,毛品生操纵的某飞行器正向预定地域飞行。突然,训练场上空变成灰蒙蒙一片。不好,遇到沙尘暴了。空中风力,骤然升到了10级。 "毛品生,我命令你立即跳伞!"地面指挥员通过对讲机,向毛品生果断下达了弃机的命令。"拼了!""团队历史上没有临阵退缩的先例,我要把装备安安全全地带回来。"毛品生坚定的回答,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

  天气好像在故意考验"雪枫团"官兵的胆识。时间一秒秒过去,狂风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毛品生艰难地驾驶着飞行器,在跑道上空盘旋了一圈,尔后做了一个"倒栽葱"动作俯冲,向跑道栽了下去。就在离地面不足50米时,他果断拉起操纵杆,调整飞行姿态,飞行器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摇晃着冲向跑道……

  迫降成功!人员、装备安然无恙。毛品生以敢闯勇拼的精神,为恶劣天候条件下安全返航杀出一条生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敢打必胜,一往无前。这就是"雪枫团"在70多年战斗历程中传承不息的秉性。如今,这种秉性已深深溶铸在部队每名战士的血液之中。

  2006年3月25日下午3点30分,正在营区外植树的某连官兵,经受了不亚于一次战斗的考验--驻地一家公司的家属院突发大火。距离着火点不到100米,就是一家树脂厂的物资仓库和一家造纸厂的化工车间,如不及时遏止火势,后果不堪设想。

  一场血肉之躯与熊熊烈火之间的阻击歼灭战打响了。转移群众、抢救财物、开辟隔离带、用高压水枪压制火势……官兵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终于降伏了火魔。

  午夜11点30分,凯旋回营的连队官兵还没来得及换下沾满泥泞的迷彩服,集合哨声再次吹响--部队值班室通知:天亮后进行阶段性训练考核。"拼了!"听到这个消息,战士们心里暗暗攒上了劲。

  次日,天蒙蒙亮。全副武装5公里越野,在晨色中悄然开始,紧接着是更具挑战性的500米高原山地综合障碍……为时一天半的考核,连队官兵共夺得15项课目中的9项优秀,6项良好。

  这就是新时期"雪枫团"官兵的秉性,一个"拼"字成为这种秉性的最好注脚。近年来,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部队战斗力水平不断跃升,连年被总部考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连年被兰州军区、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猛虎下山。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雪枫团"的"红色基因"

  走进部队营区,一种浓烈的军营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一块长8米、高5米的"雪枫墙"赫然矗立于办公楼前,一座军史陈列馆坐落于整个营区的中轴线上,一座座浓缩着战斗历程的"路标石"立于营区主要路口,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宣传灯箱悬于道路两侧……

  一个敢打硬拼,以战斗威名远扬的英雄部队,何以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雪枫团"政委王龙宏说:"彭雪枫将军在创建团队之初,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部队创建之初,在彭雪枫将军的亲自倡导下,先后创办了《拂晓报》和拂晓剧团,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军心士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曾为《拂晓报》欣然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谭政、滕代远、陈毅等也先后题词,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创刊于抗日烽火中的这份油印小报,很快成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的机关报,并在豫皖苏边区形成了以《拂晓报》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以"拂晓"命名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以《拂晓报》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垦荒"高潮,在豫皖苏边区的兴起,引起了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的重视。后即通过"国新社"和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把《拂晓报》寄往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以及印度新德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同时,《拂晓报》还通过苏联领事馆驻上海的办事机构,漂洋过海,发行到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海参威以及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和加拿大等国,并曾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从而享誉世界。

  深厚的文化传统,至今保留着鲜明的历史烙印。而今,活跃的"文化基因"已渗入"雪枫团"的每处角落,成为加强部队建设的助推器。

  2006年7月,王龙宏政委走马上任。面对这支战功卓著的英雄团队,他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政治工作?在部队创始人之一张震将军题字的团史馆里,王政委似乎从《拂晓报》中找到了答案:文化也出战斗力,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

  "要实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铮铮誓言,部队必须具有猛虎一样的勇敢和强悍,而培养和塑造这种勇敢与强悍,永远离不开文化建设。"党委会上,王政委的这番话引起了部队党委"一班人"的强烈共鸣。

  观念的确立,为部队文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拂晓报》越办越好,"雪枫战鼓队"越擂越猛,"雪枫军乐队"越吹越响。哪里有任务,文化工作就渗透到哪里;哪里有训练,战斗歌曲就响彻到哪里。

  2008年9月,上级命令部队向贺兰山深处的预定作战地域长途机动。按照演练计划,部队官兵必须每人携带40多公斤的装备,连续徒步行军200多公里,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腾格里沙漠。

  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官兵们深入沙漠腹地。面对骄阳似火、高温酷暑,大家的水喝光了,干粮吃完了,人困马乏。就在官兵迷茫无助之际,"雪枫军乐队"拉开了阵势,演奏起雄壮的战斗进行曲。与此同时,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拂晓报》也发放到每个官兵手中,"征服腾格里,直捣黄龙府!""踏平戈壁沙漠,再显雪枫传人雄风!"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战斗口号,一首首催人奋进的战斗歌曲,如久旱甘霖,令官兵士气大振,一举穿越了"死亡之海",比预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作战地域。

  "观乎人文,以文化成天下"。文化基因,孕育的是秉性,传承的是精神。一座蕴含先进文化思想的军营,能于无声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斗志。

  在文化建设中,部队始终坚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出发点,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造就了"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学习成才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炳军,第八届爱沙尼亚国际侦察兵比武"卡列夫勇士奖"获得者何健,党的十七大代表、"爱军精武楷模"黄和平等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模人物。

  这,就是"文化基因"促进部队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如今其已经成为这支部队品牌。每次有重大任务,上级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支部队;每年老兵退役,这支部队的老兵总会被地方企业抢定一空。

  曾慕名来这支部队"挖人"的一位企业老总对记者说:"这个部队的兵,工作中有股虎劲,生活中还有"文化基因",综合素养硬棒棒的,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才,打着灯笼也难找。"
清点围剿。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雪枫团"的雄风

  "利剑,总是败在思想的手下。"法国人拿破仑的这句话语,可谓精典而深刻。

  "雪枫团"团长王炳军,对两年前那次"败走麦城"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应急机动作战命令,他立即调兵遣将,率领部队向集结地奔赴。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战斗的第一枪还未打响,"敌方"一支特遣小分队就将王炳军先期派出的侦察兵"生擒"了。"人员轻易被俘,整个行动失败。"导演部给出了最后的结论。

  面对这个结局,王炳军一连几天陷入了沉思:要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必须在把环境设真、对手设强,让对抗实起来,才能一步步拉近训练场和战场的距离,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他的提议下,"雪枫团"的第一支"蓝军"对抗分队成立了。

  "蓝军"指挥由曾赴委内瑞拉国际"猎人学校"魔鬼营,接受强化训练的军事留学干部黄和平担任。王炳军要求"蓝军"在对抗中要像、要真、要狠、要实打实,把"红军"真正逼上战场。

  2008年寒冬,贺兰山下。当气温降至零下32摄氏度的时候,王炳军出招了。他组织部队进行了4天3夜对抗演练,让一个个分队跟"蓝军"逐个过招较量。于是,以往演练"重复昨天的故事"就此结束,令大家耳目一新的是:随处可见大量的雷区和战场障碍,一架架轻型飞行器轰鸣着实施全方位侦察,车载卫星、雷达系统、战场电视快速运转,"红""蓝"分队剑拔弩张,一个立体化的"准战场"摆在官兵面前,战斗一触即发!这几年,从实兵对抗到指挥对抗,再到技术对抗,随着对抗的不断升级,部队练兵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

  在王炳军的带动下,部队党委"一班人"人人在险难训练和重大军事任务中模范带头、身先士卒,以党委班子的过硬带动团队的过硬。

  贺兰山下某生疏地域,被官兵誉为"刀尖上的舞蹈"的跳伞训练拉开了帷幕。部队在位的所有常委与新兵分架次登上了飞机。那天,飞行气象突然恶化,地面风速达到6米每秒。面对机舱外2000多米的高空,许多稚嫩的脸孔面面相觑,手心里渗出了冷汗。

  "同志们,今天只是风比平常训练大一点,大家看我们的!"部队9名在位常委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背上伞包。 "预备-跳!"指挥员一声令下,团长王炳军身背降落伞纵身跃出舱外。紧接着,常委们陆续跃向机舱外1000多米的高空。

  在戈壁大漠、雪域高原、山岳丛林、青藏高原等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部队领导始终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流血流汗;在跳伞训练、武装泅渡、战斗射击、实爆实投等险难课目训练中,无一不是常委们首先披挂上阵、冲锋在前。党委"一班人"的自身表率作用,时时激发出官兵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战斗热情。

  创新,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建设倍增器,也成为部队党委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动力。党委会上,党委"一班人"意见一致地提出:简单课目不能简单训练,营区课目要到野外训练。他们先后把摩托车驾驶由一般道路改为沼泽泥潭、弹坑、木桥等复杂道路,把攀登训练由营区爬楼变为实地攀崖,将普通障碍升级为融练意志、练胆量、练作风于一体的"猎人障碍"……研究改进的10余种训练法得到了上级肯定;常委带头撰写的20多篇论文在战区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组织训练骨干编写的4本训练教材被总部推广。

  部队荣誉室里,7面总部颁发的"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奖牌,西部战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17个第一的金牌,印证着部队党委创造的功绩与辉煌。

  面对取得的这些耀眼荣誉,党委"一班人"没有自满,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必须带出虎虎生威的劲旅。

  凛凛寒冬,官兵们穿着背心、短裤,进行负重十公里越野;炎炎盛夏,官兵们远程奔袭到贺兰山下,一身棉衣进行实地攀崖;战术训练,全部真枪实弹,官兵在机枪扫射下迂回攻击……经过严酷的训练,先后培育出了50余名全能过硬、机智勇敢的"小魔鬼"。

  两三年下来,"小魔鬼"又培养出数百名战斗骨干,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一时间涌现出了"空中能跳伞、武装能泅渡、陆地能驾车、网上能指挥"的复合型战斗群体。

  团队先后被四总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连年被评定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多次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团队党委7次被表彰为"先进党委",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二次……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战例,一份份辉煌,谱写着"雪枫"团新的传奇。这支部队已成为享誉军内外的"西部刀锋",为和平刻下壮丽的图版。
“雪枫团”营区。张永进 摄

酷兵。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跨越障碍。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特战尖兵。新华军事特约记者孙华伟 摄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