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西部大开发10周年 > 09西部大开发消息

重整大关中:自主创新 作别“失去的20年”(图)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07月14日05:16
天水农业示范园区的农技人员正在劳作。
天水农业示范园区的农技人员正在劳作。

  自主创新:作别“失去的20年”

  □记者 毛海峰 连振祥 西安报道

  本报记者 连振祥 摄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航天蔬菜。技术人员丁耀宏展示正在进行选育的一种航天茄子。

  国家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大关中的很多有识之士在欣喜之余却不免心中忐忑:落后的大关中真能重新崛起吗?国家的规划到底是一纸空文还是最终能够实现的蓝图?大关中凭什么重焕生机?对这些问题,大关中必须做出正面的答复。

  “失去的20年”

  大关中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过去的30年,即“三线建设”停止后的这一段时间,大关中曾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2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20年,是中国经济从计划转向市场、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的20年,却是大关中经济在全国影响力日渐衰退的20年。

  据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介绍,改革开放之初,大关中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并不低,但在此后20年,包括大关中在内的陕西经济与全国兄弟省份的差距便开始不断拉大。从职工平均工资看,1980年陕西省职工平均工资为7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23元,在全国排第13位。到了1996年陕西省职工平均工资4882元,比全国平均工资6210元低1328元,在全国排27位。仅仅高于江西、内蒙古、黑龙江,位居全国倒数第四位。当时北京职工平均工资为陕西省的2倍,上海为陕西省的2.2倍,广东为陕西省的1.9倍,西北其他四个省区也比陕西高800到12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也非常慢,197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刚好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第12位。但到1996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5.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26元差761元,在全国排29位,也就是倒数第二,仅仅高于甘肃。

  从发展速度看,差距也在不断拉大。1981年到1 9 9 6年 , 全 国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年 平 均 递 增21.9%,而陕西省年平均递增16.6%,低了5.3个百分点,其中集体投资低19.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速度,1981年到1996年陕西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粮食增速低0.5个百分点。

  “失去的20年”打断了大关中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便上升的势头,使得大关中在全国的地位再次落到了谷底。究其原因,本报记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这“失去的20年”中,陕西省上下思想过于保守,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偷偷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开始的,1979年这种被称为“联产承包”的责任制迅速遍及安徽全省,并推广到全国。而陕西省却到1981年底、1982年初才推行这项制度,比全国大多数省份迟了两年。这两年仅粮食一项陕西省就少产350万吨,并由此引起了以后整个陕西经济滞后发展的连锁损失。

  1984年,当国家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扩大银行信贷规模时,长三角的广大农村如获至宝,而陕西省乡镇企业却贷得很少,甚至不敢贷。陕西省原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权志长说,当时有一些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甚至把钱送上门也都贷不出去。这使得陕西乡镇企业的银行贷款基数一直非常低,国家以后给的贷款规模也非常小,给陕西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家这项扩大银行信贷的政策仅仅执行半年后,东部省份的个体、私营和乡镇企业就利用这次机遇顺利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陕西和甘肃天水市以后却长期为发展乡镇企业缺乏启动资金而苦恼。

  二是在这“失去的20年”中,陕西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的快速发展,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分不开的。而陕西省经济却过于长期强调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不够。到1996年底,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G D P占比仅为11.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只占全国的2%,已远远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

  三是在这“失去的20年”中,陕西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差,企业整体不景气。陕西国有企业以重工业为主,其中军工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改革开放后,这些国有企业从计划转向市场时,刚开始也办了很多民用产品,在市场短缺的情况下也曾红火一时。但当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需要进行残酷市场竞争时,陕西很多国有企业的民用产品便被市场经济的大浪一个一个地打翻。

  以陕西省家电制造业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家电业曾辉煌一时,彩电有黄河、如意、海燕,冰箱有长岭,洗衣机有双鸥……据悉,“黄河、海燕、如意”这三大彩电品牌,都曾在全国风靡一时,为大关中人赚足了钞票和颜面。当时这三家企业的最高年产量一度达到74万台,占到当年全国总产量的近10%。但是好景不长,当格力、长虹、海尔、美的等家电品牌出现后,陕西家电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基本全军覆没。大关中人痛心地把这段历史称为“黄河断流、海燕折翅、如意不再”。

  据陕西省的统计资料显示,到1996年底,陕西省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已降到了1.4%,其中国有小企业还占了90%以上。这些国有小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81.4%,很多企业处于“活不好、死不了”的境地。陕西省的经济当时处于严重的“病态”状况,已成为全国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

  “大关中最大的伤口”

  “失去的20年”不仅使大关中经济一落千丈,更重要的是大关中大量的人才急剧流失。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大关中很多官员、学者认为,这一点才是更要命的事,人才流失已成为“大关中最大的伤口”,而且这个伤口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加深。

  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大关中人是深有体会的。历史上,秦能据关中之地灭六国就是靠吸引人才。李斯在给秦始皇上的《谏逐客书》中明确指出,秦所以强大,“皆以客之功”。汉唐时大关中的辉煌,也是由于汇集了天下的英才。大关中近百年来历史上的三次振兴,也是由于国家向大关中引进大量人才而促成的。很多大关中的有识之士认为,建国以来国家对大关中最大的帮助并不是新建或迁来一大批大中型企业,而是设立了数十所高校,使得大关中成为全国闻名的人才聚集地之一。

  然而,自改革开放后,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政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关中的人才开始迅速外流。“孔雀东南飞”,从一只只飞,到最后一群群飞,大关中30多年来可以说是全方位地人才流失。

  在高校层面上,西安交通大学从1996年到2000年调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就有599人,其中45岁以下541人,46岁以上58人,而同期引进的骨干教师仅93人。2005年陕西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4600多人,其中80%以上都离开陕西到外地。自2007年以来,陕西省省属高校共流失正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50多名,其中校级学科带头人6人。陕西省高校招生效益溢出非常明显,陕西高校连续几年培养的学生三分之二流向省外,而由外省流入的学生非常少,流入流出比在1∶8以上。

  在企业人才层面上,大关中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而且流失的人才多是企业的中青年骨干。他们中既有经营管理的人才,也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才;既有属于企业领导层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高级人才,也有属于中层的车间主任、研究所所长等骨干人才。据陕西省人事厅统计,受人才流失的影响,2002年陕西省国有企业中的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和中级技术职务人员只分 别 占 企 业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总 数 的5 .7 %和31.7%,远低东部非公有制企业的比例。

  在普通的劳动力层面上,大量有闯劲的农民工也纷纷到东部去打工。与大关中落后的县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收入高,找工作也更容易。西安市临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建德说,广东来招工的人特别多,虽然那里常有企业倒闭,但是新成立的企业更多,外来的农民工很容易在广东找到工作,而且钱也拿得不少。大关中县区的本地企业数量少,工资又低,只要想有个奔头,谁也不愿意在当地县区干。

  大量人才全方位地流失,给大关中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高校人才外流,第一流的人才留不到当地,致使西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无法进一步提升。如西安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西安汇集的该行业人才也不少,但是长期缺乏行业领军人物。西安华讯微电子公司的高管对记者说,西安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是坯才很多,但是成品人才不够。缺少尖端人才,已成为西安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企业人才的流失危害也非常大,其具体产生的危害性是与其离职前在企业承担责任的大小相对应的。管理人员离职,带给企业的影响是团队不稳;销售人员的离职,带给企业的风险是商业机密的外泄和市场份额的流失;技术人员的流失是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和研发项目的中断或夭折。1997年,陕西东风车桥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一高层领导辞职到山东一家企业去后,山东的企业不久便开始生产陕西东风车桥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致使该公司在山东乃至周边地区的市场全部丢失,影响至今未消。

  大量农民工的外流更使大关中县区造成严重的“劳动力贫血症”。由于大量优秀的农民工都愿意去东部沿海城市工作,使得大关中县区工业企业高素质的技工极为缺乏。号称“西部第一纺织大县”的陕西省乾县有20多家民营纺织企业,这些企业10多年来最终发展不起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无法获得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技工队伍。陕西新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对记者说,现在的乾县纺织企业每年都要为能不能招到高素质的技工感到头疼。如今年轻一点的、身体好的都到沿海去了,她的企业目前只能用一些农村里年纪较大的妇女来当工人,这些人劳动纪律性很差,有时村里发生个红白喜事人就不上班了。由于用工不稳定、劳动力素质差,乾县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一直赶不上江苏、上海等地的纺织企业,始终长不大。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说,大关中大多数县区目前只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县区“劳动力贫血症”大大限制了大关中县域工业化的进程,这与东部县域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县区“劳动力贫血症”已成为了大关中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在自主创新中重焕生机

  面对“失去的20年”和人才的大量流失,大关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成了本世纪初大关中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关中最宝贵的是人才,虽然“孔雀东南飞”使大关中伤了元气,但是毕竟部分底子还在,大关中要发展最终还得围绕自己在全国的优势即人才优势做文章。据本刊记者调查,近年来大关中的企业实际上正是依靠既有的人才走自主创新之路,目前才开始艰难地走出“失去的20年”,使大关中的经济逐渐重焕生机。

  据陕西省教育厅介绍,陕西现在共有统招毕业生高校102所,其中普通高校76所,成人高校12所,独立学院9所,军队院校5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120.96万人。2010年,陕西共有高校毕业生约26.7万人。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现任山西省委书记)说,在关中地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大学生是2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为6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人,大关中在科技引领上应当有所作为。

  据记者了解,针对大关中的现实,陕西省、甘肃省在进入本世纪后都分别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大关中的教育科技资源优势,汇集人才搞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把大关中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走出“失去的20年”。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凭借着人才优势搞自主创新,大关中现已重新在西北崛起。目前大关中地区已拥有西安、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国家航天技术产业基地、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汽车、数控机床、冶金煤炭化工等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石油装备九大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有一批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如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中的天水星火机床厂的发展经历就极为典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