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来了,看——
基层都在忙些啥?
机关应该想些啥?
“七一”前夕,广州军区某炮兵团机关下了一纸通知,内容是团党委准备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通知一到基层,引起的波澜还真不小。特别是一些符合评选条件,群众呼声相对较高的单位和个人着实有些坐不住了。中士周志光和下士谭奇同为该团三营指挥连班长,两人军政素质过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色,都是全连官兵心目中优秀党员的“最佳候选人”。特别是周志光今年休假时勇扑山火的壮举,为自己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通知刚一传达,周志光便“先发制人”,主动申请参加即将开展的野外驻训,还发挥自身特长,牺牲了一个通宵时间,为连队黑板报出了一期高质量的“党建专刊”。而谭奇六月中旬便开始休假,大家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各连党支部“动静”也不小。七连设起了“党员示范岗”,动员组织战士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搞训练;八连电话亭摇身一变,成了悬挂连队功臣模范的“功臣电话亭”,连队历史荣誉也“走”向了室外……
团里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意见时,强调要争在平时,为何基层为此热衷“评时争”?团党委“一班人”分析认为:基层单位评比前“临阵磨枪”,说到底还是为着能够扛回先进的牌子,是官兵崇尚荣誉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出发点和积极性不容否定。但从深层次来看,这一现象却反映了基层创先争优的动机不够端正,存在侥幸心理,不论平时工作好不好,总想在评比前夕“搏”一把。
此外,机关以往开展各类评先活动时,更多的是采取“算总账”的办法,给基层造成了错误的评比导向。而评比结果往往会出现凭完成一两次重大任务表现评、凭领导印象评、凭机关感觉评的现象,把创先争优这本“好经”念歪了。基层总结以往机关评先的“经验”,把精力放在完成重大任务、增加领导印象上,便也显得不足为奇。
结果一出,问——
基层为何这样争?
机关缘何这样评?
评选结果一公布,着实出乎一些人意料:三营指挥连刚休假归来的下士谭奇登上了领奖台,而主动请战的“救火英雄”周志光却榜上无名;更令官兵不解的是,评比以来默默无闻的九连竟摘走了“先进基层党支部”的奖牌。
虽然没能如愿登上领奖台,周志光却直言不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临近评比,自己有所行动,就是为了能给领导留个好印象,捞点"感情分"。”
七连则认为“评时争”完全出于被动:“每次评比一来,大多数单位都会有所行动。即便平时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此时不随大流,会担心被扣上"积极性不高"的帽子,影响最终成绩。”
人不在位,为啥还能得优秀?没有“彩头”,连队咋还能拿先进?面对基层官兵对评比结果的疑问,机关给出的解释是:下士谭奇虽然评比时“缺席”,但他作为一名班长,平时工作积极主动,成绩突出。半年来,他先后拿下了分队单兵战术、五公里越野、轻武器射击等多项第一。同时,他还在班内开展岗位练兵、争当训练尖子等小活动,班内有三名战士先后夺得了分队季度“训练尖子”称号。前不久,在他的悉心辅导下,战士宋凯还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军队院校招生考试。
争在平时,一把尺子量到头。机关进一步解释说,周志光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扑山火,并在评比时主动请战,其积极性的确值得大家学习,但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对照优秀党员的评选标准,他平时的表现与谭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痛定思痛,改——
基层:把“争”的动机搞端正
机关:把“评”的方法搞科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评比中“败北”的八连陷入了深刻反思:全连官兵辛辛苦苦忙活了半个多月,连周末也毫不吝啬地搭了进去,到头来却输给了评比时“默默无闻”的九连。
对此,八连指导员杜传龙的话一针见血:“说到底是工作标准还有差距,没有真正达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至于评前突击,则说明我们创先争优的动机不够端正,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在作怪。”
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连队组织官兵再次原原本本学习相关文件,并引导官兵围绕“怎样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连队科学发展”为主题展开大讨论,彻底端正了官兵创先争优的动机,教育大家把“争”的心思花在平时。
基层自我反省的同时,机关也在总结教训:此次问题虽出在基层,根子却在于机关评比方法不够科学,评比指标不够细化和量化。
随后,机关对评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归类,并以“五个好”、“五个带头”为标准及时制定出台了《“创先争优”评比量化细则》。
该团政治处主任伍力宇介绍说,《细则》变“评时争”为平时争,变“算总账”为逐周逐月“算细账”,推动了创先争优评比的经常化、具体化。他们还坚持按照评比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条件,定期讲评单位个人工作表现,逐季评出先进单位和个人,以此激励官兵“争”平时。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