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文建明: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5日16:29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因“四山环绕,如营垒之状”而得名。

  在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共产党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营山的焦裕禄”、“活着的牛玉儒”。

  他在乡镇摸爬滚打29年,捋清了“团团乱麻”。特别是在城南镇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城南经验”,一举破解了农村费税改革以来困扰乡镇运行的多个难题。

  他身患癌症5年多了,累计上了17次手术台,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让他脱了一层皮、掉了一身肉,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将生死置之度外,依然拼命地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创造了战胜肝癌的生命奇迹。

  他,就是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三剂良药治“烂镇”

  “文书记,城南镇那个地方不好打理哟。”

  “啥,不好打理?”文建明简直不敢相信“打理”是个啥意思。

  2003年3月,一纸调令把文建明从新店镇调到了城南镇任党委书记。接下来的几天里,上访人员踏破门槛——有的反映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诉说干部利用公款参与赌博、有的则直截了当反映镇干部以权谋私……文建明越听越不对劲。

  难道城南镇真是“城烂镇”吗?

  从那之后,文建明骑着二八圈自行车,下村组、进社区,入户听民声、摸实情,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财务乱、矛盾多、班子散,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件件浮出水面。

  文建明在全镇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城南镇不能再让它烂下去了!

  台下的目光齐刷刷地对着他,稍停片刻,掌声响起。

  这掌声意味着把失掉的民心拉回来;这掌声点燃了城南镇的希望。

  有着近3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文建明将改革之槌高高举起,创新乡镇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发展富民机制、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治乱英雄”文建明开出了治镇妙方, 三剂良药治“烂镇”。

  第一剂良药实施村财镇管、钱账分离,治“财务混乱”。镇上成立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镇、村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直接核算到全镇各机关单位、村组和农户,镇、村收支每月向群众公示。

  实行村财镇管、钱账分离后,哪笔开支说不清缘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口袋账”、“包包账”变成了明白账。与此同时,通过进行财务集中清理,追收欠款658万元、追缴违纪经费32万元。

  从那以后,“一事一议”集资、植保费等费用的收取,农民一直都是自觉到镇集中办事大厅缴纳,甚至在逢场天还会出现排队缴纳的热闹场面。群众的理由很简单:过去只知道交钱,不晓得多收没有。现在公开了,看的是明白账,缴的是明白钱。同时,发动镇村干部广辟财路,开源节流,勒紧裤带过日子。2009年底,奇迹发生,镇、村债务化为了“零”。

  第二剂良药推行“阳光政务”,治“暗箱操作”。为了给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赋予老百姓管理镇、村重大事务的民主权利,对镇、村重大决策、党员干部管理、经济发展成果、财务收支状况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公开,水费收取、粮食直补、民政资金发放、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低生活保障等,俱细到村(社区)、组和人头,从而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

  自从镇、村(社区)财务收支“晒账本”后,刹住了镇、村干部“吃喝风”、“赌博风”、白条入账、下村包车、惠民政策向“关系户”倾斜等不良倾向。

  第三剂良药是采取分线运作、分块管理,杜绝“人浮于事”。

  2004年7月,“分线运作、分块管理”的人事改革方案出台,原有的70名干部全部“起立”,只设21个集中管理岗位。

  通过竞争上岗,有21名事业干部和临聘人员落聘。随后,文建明与班子成员集体给落聘人员谈心,给分流人员找出路。原来这些落聘的干部经过管理人员挑选都找到了合适岗位。有的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搞起了蔬菜、水果种植。70%的基本工资再加上新工作岗位的收入,每月比在乡镇干多出好几百元。

  之后,解决人浮于事这把火又烧到了村组。对全镇原有的115个村民小组进行了整合,组建起38个联合村民小组,每个村只保留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计生专干(兼报账员),群团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全部被兼任,村组干部由原来的192人减少到42人。

  几年改革下来,文建明得罪过不少人,却最终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以此为开端,该镇先后推出集中办事大厅、“百姓经济”、下访寻问题解决、文明教育、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和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等九大工作机制,成为了推进乡镇基层工作的一道法宝。“城南经验”得以在四川全省推广。

  直面矛盾下“深水” 下访寻问题解决促和谐

  文建明还有一招“非常之举”——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

  对于化解基层矛盾,文建明有自己的想法:“乡镇这套锣鼓,乱敲就会发出噪声,敲在点子上才会和谐动听。作为"一把手",就是要主动下访寻问题解决,敢于直面矛盾,敢于下"深水"听民声、化民怨。”

  面对三天两头到省、市上访的群众,镇干部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抓工作,为推动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文建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的新机制。

  “问题来了躲都躲不赢,你还要去寻问题,岂不是自找麻烦?”不少干部发杂音。

  “找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就少了一个问题嘛!”在他的坚持下,从2004年起,全镇、村(社区)干部每月用一周时间,进村入户“找问题”,能够当时解决的立即办,一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限时办。同时对寻回的问题,按照事项、处理要求、责任人员、办结时间等内容进行登记造册,实行“台账式”管理、“跟踪式督办”和“办结公示”。

  而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不仅停留在群众纠纷层面,还包括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第一个月,问题就寻了78个,之后陆续下降,如今每月寻回的问题只有10多个,基本做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社区)。

  过去,干部认为老百姓“不听话”,而在老百姓看来,则是干部“不像话”。两者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城南镇推出的“下访寻问题解决”,架起了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你给群众一寸,群众就会还你一尺。”营山县委书记杜延茂认为,下访寻问题解决,才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下访寻问题的开展,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可能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上访问题及时化解,通过督查督办等手段促成这些问题限期解决,把一些不稳定因素有效地消除在了萌芽状态。“近几年该镇没有发生一起群众集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县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局长肖卫兵对记者说。

  “以前村干部将公章吊在裤腰上,办个结婚证明、迁移证明等手续脚板都跑大。现在好了,在镇上集中办事大厅办理,少走了弯路。”三星村六组龙明荣盛赞镇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给群众带来的好处。

  7月8日当天,城南镇恰好是逢场天,老百姓在镇、村办事大厅排队办理相关手续,村干部带上公章到集中办事大厅与镇干部一起为群众现场办公。“进一道门,办多件事,几分钟就搞定!”说起文书记的这套办法,在场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

  引领百姓奔富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让最广大的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致富。

  虽说城南镇是城郊乡镇,但通过调研,文建明发现这里发展极不平衡,许多老百姓并不富裕。原因在于过去的“马路农业”、“形象工程”导致了这届书记来了动员群众种枣,下届书记来了又动员群众养蚕。导致今年栽树明年砍,砍了栽,栽了又砍,如此折腾,群众怨声四起。后来不少老百姓干脆不种田,或成天搓麻将或全家外出,全镇的田土撂荒面积达40%以上。

  致富农民,服务城市,充分利城郊接合部产业发展优势,把产业培育的方向定位在发展葱子、蒜苗的“佐料产业”上。文建明的思路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学农出身的文建明着手从传授技术抓起,开始抓点示范。2006年,在文建明的指导下,走马村村民李兴支拿出一亩地种起了葱子、蒜苗。到年底,李兴支一算账,喜上眉梢,获得收入8000多元,比种粮的效益翻了10多倍。这一招真灵,第二年,李兴支在全部责任地里种起了佐料,附近四五个村组的500多名村民就开始跟着干起来了。

  与此同时,为解决蔬菜基地道路不通、水源不足的矛盾。他积极发动村民修通了4公里断头路,争取县级部门支持建起2座提灌站。有了走马村商品蔬菜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邻近的村社纷纷效仿,而今全年常年种植葱子、蒜苗等佐料和商品蔬菜5000多亩,占领了营山的大部分市场。

  重庆市开县镇东镇三峡移民胡一兵,移至营山县城南镇三星村落户,因几年的土地纠纷没有解决,镇上召开大会,他冲击会场。文建明叫他冷静下来,有啥问题镇上很快会解决好的。听了胡一兵的反映情况后,文建明亲自协调土地,帮助他落实贷款,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去年销售收入达到26万多元。

  “你现在是村里的致富能人,党委决定把你这样的能人培养成党员。”胡一兵又兴奋又不敢相信文建明的话是真是假。

  “我在开县老家,几辈人没有入党啊。”去年,胡一兵向三星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7月,胡一兵光荣地加入了中共预备党员。今年他投资30万元,扩大圈舍,肉牛收入年内可突破100万元。通过他向当地村民提供仔牛,带动当地20多户农民发展肉牛。

  在城南镇采访,像胡一兵这样的致富能人被培养成党员的就有13人,而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也有30多人。

  该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先后建起“党支部+市场”、“党支部+协会”和“党支部+基地”等组织20多个,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业主20位,新办个体私营企业130个,初步建成了“农资供销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建材加工一条街、农机钢材一条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郊特色经济示范带。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130元,一路飙升到6080余元。

  患肝癌等于判“死刑” “莽汉”以事业为乐延续生命

  早在1995年,文建明就查出患有肝病,可他成天忙于工作,从未当回事儿,平时就输点液,吃点中药,以至于到城南镇工作后,病情加剧。

  2005年10月,文建明在县上参加会议时突然晕倒,经过专家会诊,被确诊为肝癌中期。

  得了肝癌就等于判了“死刑”,而文建民并没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病情稍有好转,他便提着中药,返回营山,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曾经被他帮扶过的老党员李松荣,看见他瘦得皮包骨的样子,泣不成声地说:“如果老天允许,我情愿用我的老命去换文书记的命,让他多活几年,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啊。”那一刻,面对脸色苍白的文建民,村民们哭声一片。

  “人生旅途如同赶车一样,只是早班车和晚班车的区别,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文建明的日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段感人腑肺的话语,字里行间折射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坚持。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文建明正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得知这一消息,他不顾医护人员再三劝阻,毅然出了院,火速赶回营山直奔镇上,指挥抗震救灾,带领社区干部一道挨家挨户查险排危。

  这些年,文建民前前后后接受了17次肝癌手术。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他又根据不少中医经典,在家熬制“五味健身汤”,增进食欲,提高免疫力。正是由于精神不垮,加之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控制住了病情。

  “病稍微好转,他就要去上班。为了他的身体尽早恢复,我不止10次下跪,求他休息,可他根本听不进去。”文建明的妻子钟玉珍说。她还告诉记者,文建明是一个犟个性,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身体没当回事,脑壳成天想的就是镇上那些事情。

  荣誉是对辛勤劳动付出的最好回报。2003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充市“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调解员”等48项荣誉称号。

  文建明时常对同事说:“患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民心。在有生之年,我要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办点好事,这是对我生命最好延续!”

  “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是拼命三郎文建明一心为民的生动写照!(魏贺 赵彬丰)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