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排练场才是我最该去的地方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7月22日15:22
  编者按:文华奖是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今年5月,第十三届文华奖各奖项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评出。《长生殿》、《我那呼兰河》等10台剧目获得文华大奖;于魁智、朱妍等25人获得首次单独评选的文华表演奖。为发挥这些获奖剧目和获奖演员的示范性、导向性作用,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第十三届文华奖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巡礼”和“2010年文华表演奖获奖演员风采”专栏,对这些获奖剧目和演员进行专题报道。

  7月20日,距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还有不到半个月时间,在国家京剧院8楼的排练厅里,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一团的演职员们正在紧张排练京剧《满江红》。有时为了一个唱段,他们要反复排上好几遍。“《满江红》是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演出,非常重要,能不能取得开门红,对整个展演活动都有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益求精。”于魁智说。

  在第十三届文华奖的评选中,于魁智获得了首次单独评选的文华表演奖。于魁智说,这是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到喜悦的一个奖。“我从艺38年,到国家京剧院也将近30年。这些年来,我始终在学习、实践、探索,力求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京剧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能够获得这个奖,说明专家肯定我的努力,观众认可我的追求,这无疑会给我今后的表演创作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沈阳学杨(宝森)派,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余(叔岩)派,到国家京剧院后学李(少春)派……于魁智吸纳各流派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然而,对于屡次被提及的“于派”一说,于魁智却仿效李少春先生自称“京派”,戏言自己是“没派”。“流派要待后人去评说。但无论什么派,首先要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我相信新的流派一定会诞生,但我没那么高的奢望,只是想追求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表演风格。”

  今年年初,于魁智被任命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然而迄今为止,他到自己办公室的次数还不足10次。因为他每次到剧院都是直奔排练厅,和同事一起研磨唱腔和表演。“让我担任这些职务,是国家和剧院对我的信任。但我毕竟是个演员,排练场才是我最该去的地方,而且我还没到坐办公室的年龄。”不过,对于京剧和剧院未来的发展,于魁智有自己的思考和构想。“现在的演出环境、演出条件和以前不一样,如果还是一桌二椅、三大件,还是老腔老调,青年观众很难接受。所以我们要多条腿走路,传统的骨子老戏要挖掘整理,同时也要积极创作编排优秀新剧目。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服务不同层次的观众。”

  “我是1982年进入国家京剧院的。推陈出新,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是剧院的一贯风格。”于魁智说,“所以,我们要回归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重新打造国家京剧院在观众中的形象。无论是剧目创作还是人才培养,都要有针对性,不能贪多。要脚踏实地从年轻人抓起,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表演水平,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现在的青年演员思想很活跃,但由于年龄的差距,对剧院真正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老艺术家言传身教,让年轻人学习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并把他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传承下去。”

  目前,于魁智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了11月底。参加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后,他将率一团到山东、河南等地演出几十场。10月份还将第15次赴台,演出《满江红》和《走西口》。“演出任务虽重,但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这是我们真正热爱的事业。而且,京剧演员只有走出去,多接触观众,多推广普及,才能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京剧才会有更好的未来。”于魁智说。

  本报记者 黄小驹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