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洞天世界铸功勋记空气动力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22日16:45
王勋年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研究员(右)

  新华网成都7月22日电 记者孙彦新、李清华、赵薇

  他的每一次创新,都会推动我国风洞试验能力的快速进步;他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会引发我军武器装备水平的有力提升。

  他,就是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一个在深山长谷默默奉献27年的普通军人,一个成功解决90余项现代化武器装备关键气动问题的空气动力专家,一个肩负国家使命攻坚克难成就等身的科技先锋。

  共和国的万里海天见证他的不朽功勋

  当一架架先进战机问世巡天,当一艘艘雄伟军舰犁波蹈海,当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空气动力人为此而做出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国产现代化战机列阵长空,呼啸而过。

  川西北深山中的王勋年在这一刻抬起了头,他知道,风洞人多年的梦想,再次成真。

  要知道,那每一架闪光的战机,都是风洞人发放的“准生证”。如歼十战机,仅在低速风洞中就反复进行过5000多次试验,前后历时20年。

  科学界人士称,有什么样的风洞,就有什么样的飞行器和导弹。空气动力研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武器装备研制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先导作用。

  就是在这样一个神秘的舞台上,王勋年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用青春和智慧留下这样一串闪亮的足迹:

  ——成功解决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逃逸飞行器的低速气动力问题;

  ——成功解决歼十飞机机动性、空警2000飞机飞行稳定性、轰六加油机加油软管旋转克服等一系列战机气动难题;

  ——成功解决新型导弹弹道控制问题;

  ——成功解决某新型水雷弹道失控问题……

  尽管没有任何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名单中会出现他们的名字,尽管没有任何一个新式武器的精彩亮相会给他们一个聚焦的镜头,但那些翱翔九天的最新式飞机、导弹、卫星、火箭可以见证,共和国的万里海天可以见证,王勋年和他的战友们,为共和国铸造坚不可破的和平盾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川西北的重重大山中他放飞强国梦想

  1983年,一个21岁的追风少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向着大多数同学奔向大城市的相反方向,一头扎进重重大山。

  外表沉默的大山深处,有一个风雷激荡的洞天世界,有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这正是王勋年织梦、圆梦的最好舞台。

  王勋年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正是风洞“吹风”最频繁的时期,正是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历史巨变的年代。

  作为飞行器和武器装备研制的“先行官”或“摇篮”,风洞试验一般要早于产品定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然而,大多数任务下达时,却只给了风洞人极少的时间。

  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受领到他梦寐以求的任务:迅速开展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

  大飞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风洞试验技术,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等着飞机研制部门提供,还是等着高价从国外引进?王勋年的辞典里,从来就没有“等待”这个词,因为他知道,进度在他手里耽误一天,整个大飞机上天的时间就有可能推后一年,于是,他决定自己设计研制所有配套设备。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王勋年带领他的团队,不仅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首个“引射式涡扇发动机模拟器”,还在“空气桥、试验天平”等核心试验装置上获得突破,既节约了上千万元的经费,也使我国一举跻身风洞试验技术这一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

  试验获得成功的那一天,连续奋战137个昼夜的王勋年终于睡了一个好觉,梦境中,各条航线上飞着的,全是国产的大飞机……

  同事们给他做过这样的统计,王勋年参加工作以来很少休假、很少半夜12点以前休息,以一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他比别人多工作了至少15年。

  而这多出来的时间,或许正好能够解释,为什么他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攻克10余项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使我国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水平提升到世界之巅,使数十个类似大飞机这样的重大项目研制,没在风洞里耽误一分一秒。

  肩负国家使命他把风洞当成“战场”

  飞机在特定空气条件下的结冰现象,是空气动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设有专门的结冰风洞。

  在别人没有提出任何指令和需求的情况下,王勋年敏锐地意识到我国航空工业的迫切需求,从2002年起主动带队进行前期研究,他们先后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历时两年建成了1:10缩比的研究型结冰风洞,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等一系列关键的技术。

  2006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结冰风洞,而王勋年的预先研究为国家整整节省了两三年的时间和难以估量的经费。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名单上,空气动力仅次于核技术,排在第二位。

  王勋年知道,他和他的同事们,肩负的是国家使命,唯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打破别人的封锁和束缚。

  因此,王勋年变成了一个总嫌时间不够用的人,每一天,他都恨不得掰成两三天来用。这些年来,他一共读了多少本书,早已无法统计,他的学生把他近5年来收集的试验技术资料整理整理,就有200多万字。

  一次加班后与同事骑自行车回宿舍,他脑中还在想试验问题,同事到了宿舍门口不见他,返回去找他,才发现他摔进了路边一米深的沟里,眼角受伤到医院缝了6针。

  王勋年不敢慢,更不敢停。

  2005年,我国第一座立式风洞建成。尾旋——这个严重制约战斗机性能和威胁飞行员生命安全的问题,终于有望解决。从那一天起,王勋年吃住在试验室,历经一年多的集智攻关,成功获得某型飞机尾旋运动特性和改出尾旋方法;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对风洞试验设备造成一定损害,王勋年按照上级提出的“提升式恢复”要求,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恢复试验能力,还大幅度提升了技术水平。

  试验场就是他的战场。

  “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一些直接的贡献,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王勋年说。

  痴心空气动力事业他用坚守换来飞翔

  与现实生活中恰恰相反,在风洞中,飞机是静止的,而空气是流动的。这个现象,让王勋年觉得,人生充满了辩证法:“没有坚守,就没有飞翔。”

  作为业界公认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总有很多条件优越待遇优厚的地方邀请王勋年加盟,然而,20世纪90年代一个月工资就超过王勋年一年收入的南方某公司没能打动他;2001年,免费留学英国、每年1000英镑助学金并能携妻带子的“天赐良机”也没能打动他。有人问他:“你究竟最看重什么?”

  “国家和军队的需要是我唯一的选择。”朴实的话语折射出王勋年崇高的人生追求。

  他淡泊名利,带队完成的课题在申报成果时,总是主动要求把年轻人排在最前面;他甘为人梯,即使工作再忙,帮学生修改技术报告也要一改一个通宵;他甘守寂寞,与他相伴最多的,是他办公桌玻璃下面压着的一张巴掌大的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列满了机械、测控、管理等相关专业书籍,他每天至少学习两个小时,待纸上书目看完了,就重新更换一张小纸片。

  1994年,妻子抽身照顾重病住院的岳父时,王勋年由于试验任务繁重,只好把4岁的女儿带到风洞现场,怕孩子乱跑乱动,就用背包带把女儿捆在行军床上。

  “风洞就是他的命,你不让他干,不是要他的命吗?”妻子和女儿尽管埋怨,但也理解和支持,这给了王勋年莫大的动力。

  一天深夜,研究室的同事加班做试验,凌晨3点已经休息的王勋年突然跳下床来,边出门边对爱人说:“风洞不响了,肯定出问题了。”其实,风洞离他们宿舍几公里远,一般人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而听力受损的王勋年却像心灵感应一样,每次都在试验受阻的时候,神奇般地出现在风洞现场。

  27年的坚守,淡然而执着。而一个个破茧成蝶的梦想,挂满九天。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