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孙志刚:
安徽金融创新瞄准皖江示范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 ● 吴晓光|安徽报道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获批,同时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安徽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崛起进程中正面临重大机遇。
被誉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金融业将在安徽的崛起中扮演何种角色?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孙志刚。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常务副省长表示:“安徽要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实践金融创新的新平台”。
政、银、企合作的安徽新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发展有自身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也有选择性。安徽是如何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
孙志刚:经济与金融的确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方经济和金融业虽然有各自利益,但双方利益相关,其共同利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也是一致的。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着力从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出发,寻找结合点和突破口,增进理解,增进合作,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这几年正是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中,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在总行的地位不断提高、位次不断前移。
《中国经济周刊》:加强政、银、企合作是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徽在这方面有何经验和成效?
孙志刚:我想作为政府,应该为银企双方搭建合作平台,提供良好服务。这些年,我们在促进银企合作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回头看看效果是好的。
一是对接活动常态化。2008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银企对接活动,安徽省政府还组织多家银行上门到各省辖市逐一举办银企对接会。到了2009年,我们推动银企对接的常态化,就是哪个地方有需求,可以随时组织开展对接。比如铜陵等几个市开办了金融超市,每月开办一次,同时还建立了金融超市网络服务平台,发布金融与担保产品、金融政策、融资信息以及优质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与信用信息等。
二是对接主体多元化。参加银企对接的不仅有大中型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单位,还有点多面广的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前这些“小个农”主体一般难有机会与金融企业接触,特别需要通过银企对接平台与银行沟通、获得信息、获得融资。
三是对接内容多样化。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更好地利用银企对接这个平台,在开展洽谈和融资服务的同时,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介金融产品,建立了政银企合作的高效机制。
“三小”金融服务品种多样
《中国经济周刊》:刚才你提到了“三小”,即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他们的贷款难问题,安徽在此方面有哪些探索?
孙志刚:这几年,我们大力促进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服务专营机构,主要实行单独审批、单独考核、独立核算,优化流程,减少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据我所知,目前,工行、建行安徽省分行在省内所有的市级分行均设立了小企业等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建立了106家中小企业贷款重点推进行。
我们还针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资金需求周期短、额度小、频率快、主体分散、抵押物少的特点,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安徽省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股权、动产、林权等多种质押贷款,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法人授信循环贷款、创业乐、农家乐、商业乐、金土地、绿之源、雏鹰计划、小巨人计划等100多个贷款新品种,显著提升了“三小”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是如何拓展农业保险金融服务、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
孙志刚: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增收、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客观上需要保险来保驾护航,特别是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户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强烈。2009年,安徽省政府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列入安徽省28项民生工程之列。目前政策性农险试点险种扩大到了8个,试点范围覆盖安徽省,承保各类农作物达到了7075万亩、牲畜205万头次,赔付农户因灾损失4.2亿元,受益农户近320万户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全省担保公司已达500家
《中国经济周刊》: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安徽是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
孙志刚: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这几年,我们始终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例如,我们加强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完善了企业相关信息数据库,不断整合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切实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非法保险等活动和各种破坏金融秩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对公安机关破获金融案件实行奖励,维护金融债权,努力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面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获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金融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孙志刚:“承接产业转移,”说到底就是要加快发展地方经济,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
近年来,我们在支持中央在皖金融企业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同时,强力推进地方金融企业改革,致力建设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在完成了对徽商银行脱胎换骨的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全面加快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组建的步伐,并且加强了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等建设。
目前,我们已有33家农村银行运营,就组建进度来说,位居全国第三、中西部地区第一。同时安徽省已有148家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还有11家村镇银行运营或正在筹建中。
担保公司发展更为迅速,统计显示,目前安徽省各类担保公司多达500家。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对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