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坚定必胜信心 决战“两个5000亿”(组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0年07月28日04:55






  编者按

  7月27日,坚定必胜信心、决战“两个5000亿”目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辽宁人民会堂举行。

  报告会上,五位报告团成员用饱含深情的质朴语言,讲述了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决战“两个5000亿”目标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他们的报告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决战“两个5000亿”目标这个重大战役中,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必胜信念,保持发展激情,勇于攻坚克难,实现了超常发展。他们的拼搏精神,更是沈阳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报今天编发这些先进典型事迹摘要,以鼓舞全市人民为努力实现“两个5000亿”目标,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沈阳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宝马落户铁西是沈阳的骄傲”

  ——铁西产业新城宝马项目办招商纪事

  宝马项目的谈判、建设任务之艰巨,超出了所有人的事先预想。而其最终花落铁西,则更加令人惊叹。其中的曲折、甘苦,作为沈阳铁西宝马项目办主任的张大志,自是品味、体会得更多。

  去年6月份,沈阳开始介入宝马项目,而此前,省内多个城市、城区已经就新工厂项目与宝马方接洽了两年甚至三年时间,相关准备工作已做得十分充分。在辽宁省、沈阳市主要领导的关注下,铁西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宝马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设宝马新城建设办和宝马项目办两个机构,专职为项目建设协调和服务。

  这种上下一心,首先体现在项目地勘工作上。宝马项目预选址在大潘镇,涉及4个村几百户村民,为保证项目地勘的顺利推进,项目办事先周密评估,做了大量沟通工作,取得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头顶着烈日,奋战在接近40℃的高温环境下,宝马服务团队和各方专家一起,徒步丈量了2平方公里地块上的每一寸土地,草帽刺儿穿过汗浸的头发直扎头皮,每天从早8点走到晚8点,胶鞋穿不了几天就磨坏了。德方专家预计要用4个月实施的地勘工程,最后仅用了1个半月就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在德方专家返德飞机起飞前,一份加班3个通宵做出的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基础设施方案交到他们手中,德方专家瞪大了眼睛,连呼几个“没想到”。

  “铁西的地勘土质最好,百姓最热情,铁西的软硬环境都是最好的,过得硬的。”首轮接触、合作过后,宝马方面做出了这样平实而中肯的评价。

  谈判、论证随后展开,从清晨到日暮,在忙忙碌碌中迎来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2009年11月12日,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约!而这份最后签署的合同厚达100多页,光是每页“角签”就用了3个多小时。

  项目落地,不是告一段落的休止符,而是项目办快马加鞭强力推进工作的号角。

  宝马设定的新工厂开工时间是今年6月2日。而从签约到开工,留给项目办的土地整理时间已经不多,加之今年春天姗姗来迟,一直到4月土层仍然未化透。宝马专家经计算得出结论:你们的工作肯定是干不完了。而干不完,就意味着项目办得赔偿宝马损失。

  4月15日,春寒料峭,项目办拉着队伍全面进场。24小时不停歇地施工,取沙、夯实、平整,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调度、监督。

  宝马设定开工日期的前3天,2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工程全面、高质量完工。专程从德国赶来的宝马专家实地看过之后,不禁竖起大拇指。6月2日,全球瞩目的世界最大、最环保的宝马新工厂开工仪式如期举行。

  今年,仅宝马一个项目就可拉动固投超过18亿元。这对于铁西完成600亿固投任务,沈阳市实现“两个5000亿”的目标,都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 赵国清 特约记者 卞松林

  用心奏响招商工作的最强音

  ——记东陵区(浑南新区)国内招商一局局长苏丽岩

  苏丽岩是东陵区(浑南新区)国内招商一局局长,八年如一日,她始终奔波在招商工作的最前沿,用一颗真诚的心奏响新时期招商工作的最强音。

  “必须在建立起广泛人脉的基础上,去挖掘、拓展新的招商途径。”这是苏丽岩招商制胜的一大法宝。

  为扩大招商渠道,苏丽岩通过同学、亲友、同事及其所在的民盟组织、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等,利用一切关系与企业界建立联系,广交朋友,为招商工作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

  2007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上级通知苏丽岩正月初三随团去福建莆田考察电子产业,与电子行业的企业家洽谈并拟请他们到浑南新区考察。

  莆田对于苏丽岩来说十分陌生,她联系到了福建商会秘书长。在茶楼里等了足足两个多小时的苏丽岩,终于见到了姗姗来迟的秘书长,秘书长带着一份愧疚与感动,帮助她策划了在大年初三一起赴福建莆田与当地企业家会面的每个细节。在莆田期间,这位秘书长不仅牵线搭桥,给苏丽岩引见了当地很多知名的电子企业,还替她及其招商团向当地许多知名企业家介绍浑南新区的投资环境,帮助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招商是使命,亲商是关键,安商才是最终目的。”这是苏丽岩的招商亲身感受。所谓“以情感人,以情招商”是要为投资者实实在在地去办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燃眉之急。

  宜正物流公司在浑南新区投资建设时,从项目落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里,招商局的同志从水、电、气到规划、建设等,每一个环节都关注到位,每一个困难都帮助解决到位。

  浑南台州模具园的投资者卢升平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由于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回台州与家人团聚,就是春节也不能及时回去。每逢春节,苏丽岩一定要找她一起做年夜饭,苏丽岩也渐渐走进了台州在沈投资商的圈子,对方也经常为苏丽岩提供招商引资的各类信息。如今台州模具园在浑南发展势头很好,经营领域也正在不断扩大。

  苏丽岩信奉的理念是:招商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它是招商人的一份期待,一份责任,更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靠着这个理念,从事招商工作以来,苏丽岩先后引进了“南金廊”一批重大商业项目,如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亿丰时代广场项目;投资2亿美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香港瑞宝国际酒店项目;投资2亿美元、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泛华商业广场项目;投资2亿美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项目。

  另外,几年来苏丽岩还成功引进产业集群项目40余家,引进联强科技工业园、宁波一舟集团等国内外优势企业。截至6月末已完成引进外资指标513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人民币。本报记者 杜一鸣

  精彩的报告博得阵阵掌声。

  希望之光下的足迹

  ——记法库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国柱

  “东北瓷都”——如今已成为法库县的“代名词”。凡是到过法库的人,都会对这座拥有150余家陶瓷企业,生产出的瓷砖铺满辽北大地并擎起县域经济半边天的陶瓷城有所了解。被省领导称为法库“希望之光”的陶瓷产业,是法库人八年心血铸成的。法库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国柱,就是创造这一奇迹的优秀代表之一。

  今年年初,法库县要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企业家恳谈会,法库驻佛山招商办事处总联络人雷国柱负责“打前站”。会前,许多领导担心恳谈会效果,雷国柱拍着胸脯做了保证。当天,会议开始时,多功能会议室里坐满了人,连过道、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在家的佛山陶瓷企业家几乎都来了。佛山陶瓷协会会长说:“我们每年举办陶瓷年会时参会的企业家也不会有这么多,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洽谈中,共有5家企业与法库签订了投资合同,总投资额达30亿元。如今,这些企业都已开工建设,有些已经先期投产。雷国柱之所以在佛山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是因为他常年奋战在招商一线,与企业家打成一片,甚至被当地人称为“雷佛山”。

  招商工作,是一种责任的推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有一年冬季,雷国柱得知齐齐哈尔市的一个企业家有意在法库投资。他即刻登上了沈阳至齐齐哈尔的长途大巴车,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又没座位,他只好和几个鹅贩子挤在汽车的尾部。一夜颠簸后,当满身鹅毛的雷国柱出现在那位企业家面前时,对方被他的诚意感动了。不久,项目谈成了,企业落地了,5条抛光砖生产线投产了。

  处处为对方着想,也是雷国柱诚意招商的重要内容。有一次,他找到了一位已经跟踪了3年、在新型建材方面卓有建树的企业家。他没有摆优势、讲优惠,而是开门见山地为对方算了一笔账:法库现在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新型建材销售的集散地,而你的企业不在法库,每年要额外花费近5000万元的产品运费到我们那里去销售。说实话,已经有几家相关企业准备到法库投资兴业,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到法库投资,每年拿出5000万元来与你打价格战,到那时,你就会失去东北地区的销售市场。对方听从了雷国柱的善意建议,当即决定投资。

  作为招商人,雷国柱的“个人魅力”也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雷国柱平日热衷慈善事业,常常资助贫困学生,并倡导成立了法库第一家陶瓷慈善总会。福建陶瓷企业家郑进权听说后,主动与雷国柱通电话谈起合作事宜。于是,投资3亿元的新王者陶瓷在园区落户了,郑进权还带动亲朋好友在法库又投资了6家企业。

  截至目前,雷国柱已直接引进企业20余家,总投资额超过68亿元,间接引资达到园区一半以上,创造了七个法库第一:第一条耐磨砖生产线,第一条抛光砖生产线,第一条石膏板生产线,第一家工业瓷生产企业,第一个法库陶瓷大市场,第一条玻璃生产线,第一家陶瓷慈善总会。因此,组织上授予他“法库县优秀共产党员”、“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和“沈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本报记者 杜争华

  放飞远大理想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创新发展纪事

  上海的世博园、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日本东京的茧大厦……说到这些世界级的地标建筑,后面都联系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沈阳远大企业集团。

  远大的年龄并不大,但经过了10多年的磨炼、数十亿元的科研投入,它已从相对低端的幕墙产业,升级到科技含量很高的风电领域,实现了产业链升级,完成了建筑产业的“完美蝶变”,成为中国建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科技密集型企业的样板。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党委书记贺先文介绍,远大的发展引擎,可以用“三自战略”来概括,即自主知识产权、自主销售网络、自主品牌。

  凭借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沈阳远大开始在全世界寻找发展空间。远大的企业标准,往往比最苛刻的国际标准都更挑剔。在“博林特”厂区里,有个被称为出口电梯“黑色博物馆”的展区,这里陈列着数十台不合格的电梯,它们大多数通过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却没有达到远大的内检标准。近年来,德国、俄罗斯电梯联盟等国际行业协会的技术专家和代理机构的工程师纷纷要求来到远大“博林特”总部培训,把这间“黑色博物馆”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杆。

  在销售渠道上,远大同时发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国际上锤炼自己的各项技术,在国内市场中寻求增量;两个市场并举,成为企业腾飞的双翼。

  在国内,上海世博园号称为中国建筑产业技术最先进的园区、中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工地。在这里,远大以数十项技术突破,承揽了六大建筑,主题馆、世博中心两大世界级建筑被专家形象地喻为会“呼吸”的建筑。

  远大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员工,甚至为客户安排了“上海两日游”。第一天是游览远大人承揽六项工程的世博会,第二天游览“远大一条街”。浦东的陆家嘴被誉为东方明珠,也被建筑业界称为“远大一条街”。花旗银行、震旦国际大厦、上海外滩中信城等30多座地标级项目,均是远大集团的“艺术作品”。

  远大集团采取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让每个远大人拥有安居乐业的舞台;不断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争夺世界高端人才,大步向技术最先进的跨国名企迈进。

  今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远大集团投资5亿元,为员工们修建了“远大家园”,计划修建四期,同时为新毕业大学生建设单身宿舍,为打工的农民工修建月租金为100元的廉租房,进而让集团的8000多员工都能够安居乐业。

  远大集团还把目光瞄向全球人才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两大建筑研发设计企业——瑞士旭密林和德国嘉特纳相继宣告破产,国际幕墙巨头们对这些世界级专家的争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远大推出了“入股加盟”的新政策,以优惠的条件成功地将22位世界级专家收入麾下。集团以这些专家为骨干,在瑞士苏黎世建设了欧洲设计研发中心,承揽世界级建筑的设计与尖端国际谈判。一年多来,在这些欧洲智囊的协助下,远大在俄罗斯的地标工程已经达到其总数的1/3,在欧洲地标工程达到15%。目前,沈阳远大已在30多个发达国家铺开猎头网络,在全球拥有300多名外籍专家。

  本报记者 赵国清 特约记者 卞松林

  从“象牙塔”到主战场的转身

  ——记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莹

  4年前,她从一个中直科研院所考入沈北新区,身份由办公室主任转为招商局长,当时的选择是为了挑战自己、想提高个人价值,证明自己有成就事业的勇气。4年里,凭着优秀的招商业绩,她由一名普通的招商局长被破格提拔为道义开发区的副主任,她就是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莹。

  “道义开发区今年上半年捷报频传,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一名工作在招商第一线的干部,李莹功不可没。”沈北新区领导对李莹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上半年,李莹和她的工作团队新引进产业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800亿元,南京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中科诺手机生产基地、湖南酷贝拉创意产业园、北京天普太阳能等项目纷纷落地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

  道义开发区依托沈阳大学城的人才优势,重点建设了以手机为主的通讯产业,计划利用5-10年时间,引进手机及配套企业200家以上,实现年产手机1亿部,手机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集手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配套、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等于一体的手机产业集群,将建成全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

  可是,有谁能想到当年的招商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当初,李莹着手对德信手机招商,那时的沈北新区,甚至沈阳市的手机产业尚属空白。她工作在第一线,听到的大多是风凉话,可不服输的她硬是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德信在沈北新区生产的第一部手机早已成功下线,这对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手机产业的发展意味着“零的突破”!现在,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的手机产业继北京德信之后,又成功引进了沈阳新邮通、上海晨讯、深圳中科诺、北京爱国者等手机制造企业,手机生产能力达1000万部,已成为辽宁省通信产业基地。

  今年年初以来,沈北新区开工项目118个,开工面积400万平方米。道义开发区的东北总部基地、重庆龙湖商业综合体、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香港置地商业综合体、中国医科大学、上海晨讯手机产业园、深圳五洲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华晨专用车生产基地等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李莹深深地知道,只有项目开工了,纸上的项目才能变成地上的项目;只有项目投产了,预期的税收才能变成实际的税收,潜在的实力才能变成真正的实力。

  在李莹的工作字典里,没有“不”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想方设法努力解决。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招商、保姆式服务”的体制机制,让沈北新区工业项目的引进工作突飞猛进,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入驻沈北,成为企业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最佳投资区。本报记者 李海英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王林摄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