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230多米的大桥,现在只剩下了两边的桥头。桥身全部垮到了洪水中,随之而去的,还有数十个鲜活的生命。王晓凡摄 |
“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河南栾川汤营大桥垮塌事故调查
王晓凡 本报记者 韩俊杰
河南省洛阳栾川县潭头镇汤营大桥24日发生整体垮塌事件,截至27日晚11时,已核实在桥上落水的人中,37人遇难,29人失踪。
记者今天在事故现场了解到,大桥垮塌的前一天,桥下水位已经逼近桥面,非常危险了,但是大桥上没有任何警示标志,不少村民也未收到预警信息。结果,一些本应躲避危险的附近群众不仅没有躲避危险,反而专程赶到桥上看“大水”,导致大桥垮塌时落水遇难。
今天下午,记者在汤营村现场看到,大桥主体已经整体垮塌,河水中间仅剩下10米左右的桥面,河水虽已减退,但过河仍然困难。据了解,汤营大桥是该河段上下游4公里内唯一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的群众生产生活桥梁。现如今桥塌了,对岸村庄几乎成为孤岛,所有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工作都要靠大桥下游不远处简易渡口的一艘冲锋舟承担。
下午4点,在东岸的渡口处,记者见到了汤营村村民王同虎。当时,他正在等待冲锋舟,和堂兄弟们一起带着事故中遇难的59岁叔叔的骨灰回村安葬。
据他说,桥塌前两天一直下大雨,23日,桥下水位已经逼近桥面。24日当天上午,雨量持续增大“像盆子泼”。当时的伊河水不仅浑黄还有很多树杈等漂浮物,水面已没过了大桥下的几个大拱洞,开始从稍高些的小拱洞出水了。
24日下午5点,雨越下越小,加上村里从下午开始停电,在家无事的村民就都走出了家门,到大桥上看“大水”。睡了一下午的王同虎也是其中之一。看水位太高,他拉着两个孩子坚持站在桥头,没有走到两百多米的大桥中间。“我纯粹是个人安全意识强才躲过了这一劫。”
据防汛部门后来的通报数据,当时伊河河道行洪流量最高达3150立方米/秒,是平时流量的63倍。
“我刚到没有20分钟,桥就出事了!”王同虎说,“先听到‘嘣’的一声巨响,然后眼看着桥墩被水掏出越来越大的窟窿,桥面紧跟着开始倾斜。然后伴随着又一声巨响,大桥就全部塌进了湍急的洪水中。全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不少在桥两侧的村民跑了下来,但在桥中间站着的群众,就和大桥一起整体落入水中了。”
据王同虎回忆,事发当日,他没有在桥两岸发现任何警示标志,也没见到有政府工作人员组织疏导,事发前两天只收到过天气预报提醒,说会下特别大的雨。“另外,我们群众都知道这个桥是去年才重新修过的,根本没想到它竟然会塌!”王同虎说。
据记者了解,汤营大桥于1987年底竣工通车,该桥为空腹石拱桥,全桥5孔,全长233.7米。去年,当地对桥面进行了更新和维护,铺设了沥青,并更换了桥体两侧的围栏。
对于当天大桥险情缺乏警示提醒和群众缺乏预警信息的问题,栾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东解释说,由于24日当天下午两点,栾川县移动和固定电话通讯全部中断,所以没有再发出预警信息。至于当地镇政府是否组织人员疏散群众,他表示不知情。
目前,当地交通、水利等部门已经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初步预测造成大桥坍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洪水过大并夹杂着树干,对桥桩进行一定冲击所致;同时,由于距离大桥附近的采沙厂常年挖沙,也可能对桥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除了此次大桥垮塌事故之外,栾川县其它13个乡镇因为暴雨洪灾还有9人失踪,14人死亡。
针对大桥整体垮塌事件,栾川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书面检查出现在26日出版的《洛阳日报》头版上。
在27日召开的河南全省防汛工作视频会议上,副省长刘满仓说:“‘栾川7·24事件’中,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他指出,对有安全问题的危桥、险桥等公共设施,既没警示标志,发生洪水时也没组织人员把守,造成了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对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不够,基层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淡薄,缺乏避灾自救能力,面对山洪灾害,束手无策;对山洪灾害防范和应对准备不足,预警和组织群众撤退、转移不及时,也是暴雨洪水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观原因。
本报河南栾川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