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内一位老者久久地凝望碑文。34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致使24万人丧生、16万人重伤。本版摄影 晨报记者 郝笑天发自唐山 |
唐山地震博物馆逼真还原了当年的地震场景。 |
田女士至今仍保留着救命恩人留给自己的那顶军帽。 |
34年,从未忘记你
34年前,一场大地震震动了唐山,震动了中国。34年后,走在新唐山市的路上,有凝重有悲伤,但同时还有唐山人不屈的精神。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缅怀着那场灾难中逝去的亡灵,在唐山的纪念碑、纪念墙、纪念馆,在唐山的每个角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昨天是第34个“7·28”纪念日,记者在唐山切身感受到了唐山人对逝者的深情缅怀。
那顶绿军帽我一直留着
地点:唐山市中心纪念碑广场
2010年7月28日,阴沉的天空似乎在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做着某种铺垫。大街上,上了岁数的市民神情凝重。8点30分,唐山市中心广场,高耸的抗震纪念碑下,摆满鲜花。纪念碑主碑高30米,用花岗岩石料贴面,四只巨臂直通天际,象征着新唐山建筑拔地而起和人定胜天的精神。一拨又一拨的市民围着纪念碑反复打量,久久不愿离去。
镜头一: 恩人啊,34年了你在哪儿
一名手提金属箱和旅行包的中年妇女跪倒在碑石前。只见她打开金属箱,双手托出一顶略微泛白的军帽,面对泛着金光的碑文,泣不成声。
她拭了一把脸上的泪水,对着碑文低声吟道:“34年来,我一直在找你。每过一个‘7·28’,我就为你写一句话。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你们给了唐山第二次生命。”妇女表示,“我得了癌症,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来。虽然至今还没找到你,但我还会找下去,我的一生都在追随军人,军人救了我,我嫁给了军人,我的女儿也当了兵。”
记者询问得知,妇女姓田,大地震那年,她才16岁。“那天凌晨天摇地动后,我发现自己被卡在水泥板下,就在死亡临近时,一名军人用双手扒开水泥板,将我救出来,我忘不了这位军人手上的鲜血滴在我头上的情景。我的头被水泥板砸破了,他摘下头上的军帽戴在我头上,然后又去解救别人。”
田女士说,昨天凌晨3点42分,她就来到了纪念碑下,点燃了蜡烛,悼念在地震中死去的亲人。“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里,无论是随军去了外地,还是最近搬回唐山。今天凌晨一起来的有百余人,大家一起为34年前的唐山祈福,为34年后的唐山祝福。”
镜头二: 四川人,你们救了我们全家
田女士的举动引起纪念碑前的市民围观,同样也感染了市民的情绪。记者注意到,人群里,一名中年男子随着田女士的诉说,眼眶红了又红,终究还是没能控制住,流下热泪。
“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不敢忘的是在那场劫难中死去的亲人,还有解救唐山的军人,以及那许许多多从四面八方伸来的援手。”落泪的周先生说,他家有8口人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自抗震纪念碑建起后,他每年都会在7月28日当天,来广场坐会儿。
听着田女士的诉说同样落泪的安女士说,他们家当时无人遇难,但她还是会在这一天来到纪念碑前坐一会儿,“地震时,多亏四川的一家人,将我全家从废墟里扒了出来。震后我们一直在找这家人,但始终未能如愿。这家人姓韩,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全家更想找到他们,问他们一声好,我们也想到地震中的四川去帮助他们。”
镜头三: 乖女儿,爸爸救不了你了
就在人们纷纷向纪念碑献鲜花时,有一位白发老人在台阶下面静静凝望,不时挥起手中的长笔在地上写着地书。“难忘今天7·28,魂在唐山!”老人收笔后,表情依然凝重。
“您当时有亲属不幸遇难吗?”记者虽然小心,但仍触痛了老人34年前的回忆,话语刚落,老人已经哽咽。
老人姓贾,今年已经80岁。贾老先生擦着泪水向记者描述了当年的不幸,“地震时,我抱起儿子就往外跑,刚跑出两步,就被掉落的屋梁砸到,倒地的一瞬间,我将儿子压在身下,我们俩被死死卡住,我的腰部被砸断。”而这时,他听到了旁边废墟中传来大女儿的“救命”声,但他无能为力。“女儿,爸爸也被压住了,救不了你啊。”贾先生说,这是他对大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镜头四: 解放军,永远是唐山的恩人
采访中,很多老人说,大地震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哀伤,还有一份感动,在这份感动中,解放军就是其中之一。
上午9点钟,空军某部集合几十名官兵列队来到纪念碑前,整顿队伍后,战士们拉出了“重温军人誓词,弘扬抗震精神”的横幅。
4名战士持一面鲜红的八一军旗从纪念碑前庄严走过,战士们敬礼致意。随后,战士们面朝纪念碑,庄严宣誓。
该军政治处主任姜主任表示,“该支队伍是当年参与震后救灾的部队,所以每年今天,部队都会组织官兵代表参与悼念活动,在纪念碑前重温军人誓词,同时发扬前辈们的抗震救灾精神。”宣誓完毕后,官兵们依次在横幅上签字。这一举动,也让很多市民感动,“你们解放军永远是唐山人民的恩人哪。”人群中,一位老者泣声道。
晨报唐山专电
特派记者 岳亦雷 张永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