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培中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山西五台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工学博士。
1983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霍州矿务局团委副书记,曹村矿矿长,霍州矿务局副局长,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共忻州市委常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现任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8年至今,对于山西焦煤来说,是喜忧参半。
无论是面对重大安全事故的严重冲击,还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衰退经济下行,山西焦煤都“挺”过来了。
时过年中,山西焦煤又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上半年销售收入及增幅名列省属煤炭企业榜首;实现原煤产量4636.94万吨,销售收入506.86亿元。这两个数字表明,山西焦煤年初提出的“双亿”跨越目标已实现近半。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山西焦煤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1%。这也意味着,山西焦煤的转型发展已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如今,企业再次站在了新起点、新高度上。”7月30日,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 白培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转型、新跨越、新发展依然是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
记者:白董事长,我们特别注意到,您用了“新起点、新高度”这样的提法,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白培中: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此之前,山西焦煤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1年集团成立到2007年,这是集团起步入轨、稳步发展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从2008年新班子上任至今。这一阶段,集团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转型跨越迈出了坚定步伐。
但是,无论从国内外的发展大势看,还是从山西转型跨越的实际出发,特别是认真审视我们山西焦煤自身的发展现状,我都深深地被这样一种现实刺激和激励着:放眼全国,我们并不具备领先优势;环顾周边同行,我们也存在一定差距。前几天,我带着集团一班人到我们相邻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考察,对我的震动相当大。就在几年前,业内还没有多少人会把陕煤放在眼里,然而,如今的陕煤,谁也不能不对其刮目相看;这个2006年只有110亿元销售收入的煤炭企业,在近几年内实现了销售收入每两年翻一番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末,陕煤要实现的目标是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这和山西焦煤的目标几乎一样。更令人称奇的是,近年来,陕煤已建成5座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矿井,而每座矿井用人都在千人以下。全集团9600万吨的产能,只有96000名员工,而几乎同样产能的山西焦煤,却有18万名员工。其中的差距可见一斑。
这也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上解放思想、放胆争先,实现新转型,企业就很难有新跨越、新发展,就势必会落后于人,势必会被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记者:6月5日,刚刚履新的省委书记袁纯清来山西焦煤调研时提出了 “安全第一常抓不懈,整合重组务求实效,加快发展转型翻番”三点任务和要求,您怎样理解和认识袁书记的这三句话?
白培中:这三句话既是对我们山西焦煤工作的具体指导和要求,更是对山西焦煤美好前景和宏伟蓝图的描绘和展望。我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
作为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我们拥有优质、丰富的焦煤资源,我们初步构建起大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奠定了集团大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认真审视后就会看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原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问题又在不断积累,主要有:一是安全不稳基础不牢,是当前集团公司的主要困扰。二是整合重组工作不到位,是当前集团公司的主要矛盾。三是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回调影响下煤炭市场不稳定,是当前集团公司的主要风险。四是项目不足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乏力,是当前集团公司发展之瓶颈。五是体制机制不适应,是当前集团公司发展之软肋。六是以和谐、创新、勤廉为主格调的焦煤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是当前大集团建设之隐忧。而要实现新起点、新高度上的新跨越、新发展,就必须真正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好。
记者: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以煤为主干的大型企业,具有规模、资本、资信等优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拥有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人才团队、产业基础和高端技术成果,对山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主体,又是跨越发展的重要主体。要在进一步做好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作转型发展的先锋队、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您对此怎样理解?
白培中: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山西焦煤率先转型跨越责无旁贷。
实际上,山西焦煤的转型之举始于2008年。山西焦煤新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提出了“32255”发展思路和工作总体部署。其中,第一个“2”是围绕转型、跨越两大主题,转型指优先做强,内涵转型,跨越指率先做大,外延跨越;第二个“2”是要实现两个增倍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煤炭产能在2007年7237万吨的基础上增长一倍,达到1.5亿吨,销售收入在2007年37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两倍,达到1000亿元以上。
可以说,这三年,山西焦煤实现了在波动中快速发展、在冲击中提升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焦煤走在了全省前列,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企业转型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记者:“转型跨越”已成为当今三晋大地最响亮的字眼,山西大发展、快发展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呼声。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山西焦煤如何积极应对?
白培中:山西焦煤将抢抓机遇,借势而为,以今年“双亿”跨越为起点,开启“十二五”山西焦煤转型跨越的大幕。我们要以打造国际一流企业、中国优势突出能源企业和山西省品牌支柱企业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坚持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基本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化工大集团的步伐。
记者:相对于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等特点,对于山西焦煤而言,“化工”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还是首次听到。对一个传统煤炭生产企业来说,卖煤显然比做煤化工要顺手得多,而且前者利润还高于后者,山西焦煤为何更钟情于发展下游产业?
白培中: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想到的、才提起的。从陕煤考察回来的路上,我就一路走,一路想:山西焦煤拥有稀缺的宝贵资源——炼焦煤,具有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发展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的条件得天独厚。对山西焦煤来说,搞煤化工要比单纯卖煤费事,而且卖煤的利润要远远高于煤转化的利润。从短期看,似乎有点不划算。但从长远来看,单靠煤的产能的扩张、销量的增加、价格的上涨,只能是常规的发展、一般性发展。只有把煤的下游价值链上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工夫,在煤化工上做大文章,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发展。相对于当前的利润,我们更看重的是赢在未来,更看重的是企业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应对能力,更看重的是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恒久动力。才是最大最丰厚的利润。
记者: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在煤的转化上下大工夫,大力发展煤化工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山西焦煤“十二五”规划的盘子中,发展煤化工有怎样的打算?
白培中:我举个例子。西山煤电公司的煤-电-材产业链中,“材”的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我们仅仅是将粉煤灰制成砖,利润并不高。如果对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成分进行加工,可生产白炭黑、氧化铝、轻质碳酸钙等,可增值近100倍。如果氧化铝再向电解铝、铝材等延伸,增值空间更大。
我们的思路是,实施资源互换,引深煤电、煤钢、煤化等合作;开展资本运作,实施横向联合和低成本扩展,用优势再造优势。
按照省委书记袁纯清“加快发展转型翻番”的要求,我们要以60个项目建设为支撑,以15个产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集团公司煤炭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番。
其中,煤炭要在2.62亿吨产能基础上,产量控制在2亿吨,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要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我想强调的是,在“十二五”末的企业销售收入构成中,煤炭产业为1050亿元、占43%。煤化工产业507亿元、占21%。直接转化煤炭5000万吨,占煤炭产量的25%。真正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记者:在您的描述中,我注意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要在企业销售收入中占比达到21%。相对于山西焦煤目前的基础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否困难较大?
白培中:转型发展是煤炭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高增长期和快速发展期也恰恰是转型发展的最佳时期。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们的重要转型之举,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以煤炭加工转化为主导方向,以产业链延伸大项目为主要抓手,以产业园区化集聚为基本模式,着力推动产业延伸转型、企业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集约高效运营。
重点是重组置换500万吨省内焦化产能,有效实现焦炉煤气制甲醇、延伸生产二甲醚和甲醇燃料,煤焦油深加工生产蒽油、工业萘等产品,粗笨加氢精制和炭黑的规模化生产;抓好450万吨原煤深加工生产100万吨烯烃和600万吨原煤转化生产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两个百万吨新型煤化工项目。
记者:“十二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落实是关键。山西焦煤如何抓落实、促转型?
白培中:首先,我们要抓住宏观经济运行、增长方式转变和我省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历史机遇。其次,要克服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深层次问题,增强市场和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将按照这样的路径具体实施:一是以整合重组矿改造、衰老矿接续改造、洗选配套改造、煤炭销售通道建设、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为主要依托,把煤炭主业做大做强,保持焦煤产业基础优势。二是以煤炭加工转化和循环经济为主导方向,做实、做大、做长、做优煤-焦-化、煤-电-材产业链,先上几个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三是以提高资源、资本对加快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市场化原则,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上下游合作和资本重构。四是以增强企业转型翻番内在支撑力为紧迫任务,着力推进新体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五是以筑牢企业抵御风险的坚实基础为首要责任,切实做好保安全、稳营销、创和谐、促廉洁的各项工作。
本报记者 桂小纯 齐作权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