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12时23分报道,2010年8月6日,今天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65周年纪念日。今天,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广岛纪念活动。今天,联合国秘书长也第一次现身广岛。按照惯例,活动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举行,在原子弹投下的8点15分,人们庄严肃穆,在永不熄灭的和平之火前默默低头祈祷。
8月5日,广岛原子弹爆炸被爆遗址之一的本川小学举行慰灵仪式。图为慰灵仪式上献花的美国孩子。(中新网图) 1945年8月6日,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从万米高空坠落,57秒后,广岛一片火海。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沦为了焦热的海洋。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
处在爆炸中心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瞬间被烧毁的男人、女人以及小孩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然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眼被烧成了两个窟窿。即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65年前的今天,广岛惊雷揭开了二战最后的严酷篇章,在那片曾经受伤的土地上,爆炸的残垣以及广岛人的创伤,用最严酷和最柔软的方式一遍遍讲述着同样的历史。
65年间,我们逐渐明白,广岛的14万亡灵不再是某种抽象的统计数字,它是惨痛的事实。但我们更要问,是谁把灾难强加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最后又宿命般地强加给了日本自己?毕竟,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65年后的今天,核裁军、核不扩散、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无核世界”……当“核”重新成为热词,广岛早已不仅是追悼死者、反思战争的舞台,它也是国际社会在核问题上发声的公共外交空间。
讨论广岛核爆,今天的节目,我们请到了一个特别的嘉宾,时评人加藤嘉一,一个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日本80后。
原子弹爆炸后,当地一片废墟(资料图) 主持人:今年,美国人打破了惯例,派员出席广岛核爆纪念活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这是代表美国向二战“所有受害者”致敬。有人说,这或许意味着美国会重新审视投掷原子弹是否“正当”。你怎么解读?
加藤嘉一: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说到受害者,当年周恩来总理也提到日本的老百姓也是受害者。当时日本有很多人,包括我的爷爷也勉强被派到中国东北,慢慢的作为个人也被卷入到战争中。日本战败以后,整个国土都变成一片废墟,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毫无疑问也是受害者。何况日本最后投降的直接原因就是那两颗原子弹。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岛和长崎的市民,对他们来讲,作为受害者的感受更加强烈。美国在(使用原子弹)这方面也有一些争论,当时投下原子弹是正当保卫,还是处于别的因素没法理清。但是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当年两颗的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使用的带有屠杀性质的核武器,在日本没有人说它是正当的。
现在,广岛与其说是一种杀害、受害的象征,不如说是和平的战争地点。广岛像南京一样,是提倡和平、反战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点,所以这次美国有关人士或者国际社会的有关人士到广岛来,进行相关的一些哀悼活动,我认为是非常具有眼光。
主持人:广岛、长崎是日本人的一个心结。一方面,作为唯一遭受核爆的国家,日本民间反核呼声强烈而持久。但是,在“悲情”的同时,在“受害者”身份的同时,日本也是“加害者”。所以,我们也很想知道,日本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加藤嘉一:这点非常重要。不论是广岛市民,还是中国人民都应该携手提倡反战、追求和平。我记得2005年8月15日,日本终战60周年,当时我正好在日本,我看了一下当时所有日本大报的社论,其实更多讨论的是当年东京审判是否合理,美国投的两颗原子弹对日本伤害有多大?非常缺乏做为一个加害方的讨论。
在日本西部城市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里,白鸽在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建筑遗址上空盘旋(资料图) 战争是国家行为,它对人们来讲都是灾难性的。不管日本把那次战争叫做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太平洋战争,但对于日本跟中国的关系来讲,日本是加害者,中国是受害者,对此日本有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呢?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高中老师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好,他经常谈到当年中国人民是如何受伤害。通过教科书、老师的讲解,我比较客观多面的了解了当年中国、日本之间发生了什么。
但是不见得所有学生,或者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能详细具体、换位思考去了解周围老百姓的感情,这点上日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日本人,我觉得应该向广岛、长崎市民学习。在广岛和长崎,我跟他们的市民交流过,其实他们恰恰是跟中国最友好的。因为他们明白战争是多大的灾难,在这点上我相信广岛、长崎市民都是日本和平主义的领跑者。
主持人:对于战争,我们需要创造共有的记忆。原子弹爆炸不是天灾,今天,在我们怀念广岛那些遭难的生命时,也决不允许愚蠢的行为再次上演。那么,要想达成共识,可能有怎样的努力方向?
加藤嘉一:首先对日本国内有右派、左派、有主张和平的,什么声音都有。跟德国等国家相比,我觉得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底线把握得非常不恰当。比如说靖国神社问题,有人说是日本国内的问题,跟中国没有关系,这种提法在我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内政的角度来看,它有一种处理的方法,从外交角度来看,也有一个处理的方法。
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又是一个立足于亚洲的国家,跟亚洲的人民是分不开的。何况今天日本经济萎缩或者复苏,跟亚洲市场,更是和中国市场分不开。当然光从利益的角度去提倡如何反思历史是不对的,它首先是道德问题,是人性底线的问题,这点上我觉得政府有必要去告知我们当年做了什么,有必要在家庭、社会、学校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
如果我有决策的权利,我特别想让日本的小孩在小学或者中学就读时间内访问中国,比如访问北京的卢沟桥,南京的江东门纪念馆,可以平衡他们的历史问题观。对于历史认识问题来讲,换位思考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日本的二战观、日本人历史观,这种两难矛盾的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方面可以从受害者的角度提倡反战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当年日本发动战争,对外扩张,侵略中国的国土这些客观的事实,日本人应该有所思考。
历史问题不是绝对的,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面概点。所以日本应该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加强这方面的交流,同时我也特别希望中国、美国、欧洲的朋友,能够多从海外的角度,提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来看当年日本的行为。日本的言论真正走上多样化,还得有一个国内言论国际化的过程。就像我现在作为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经常参与这种言论的活动讨论一样,我觉得一个健全的言论环境,讨论和认识问题的环境,是多样化、国际化的,所以我觉得日本人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