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8岁的志愿者王永霞倒上一杯自己背来的泉水,递给一个路人。李强 摄 |
|
昨日,舟曲县一中的安置点内,一位父亲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休息。李强 摄 |
|
昨日,一位寻找亲人未果的灾民在废墟上啜泣。李强 摄 |
本报讯 昨日11时40分左右,在舟曲县城北街村一被泥石流深埋的居民宅内,来自四川的民兵成功救出一名被掩埋60小时的52岁男子。经过医疗队紧急救治,目前,该男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挖掘4小时传出微弱呻吟声 被救出的男子叫刘马信代。他的侄子刘江介绍,他们家在北街村157号。泥石流掩埋后,独住一楼的刘马信代没有跑出来。
10日早上7点,来自四川青川县的民兵应急救援队刚抵达灾区,刘江找到了这批民兵。说下面可能还有人。青川人武部长董汉培介绍,他们根据老乡指出的方位,立即开始挖掘。
董汉培介绍,这批民兵应急救援队是汶川地震后专门训练组建的,有地震救援经验。他们使用锹镐,一直挖到11点多,突然听到下面有微弱的呻吟声,“当时没想到下面还有人活着”,民兵们立即兴奋起来,拼命开始掏挖,11:50,终于打通了救援通道。52岁的刘马信代在被埋60小时后,成功获救。
工兵用生命探测仪继续搜救 董汉培介绍,刘马信代被救出后,生命状态很好,民兵找来一块布蒙住了他的眼睛,刘马信代伸手要抓掉布。他连忙按住了刘的手。抬下废墟后,他再次试图扯掉布,想看看外面。
昨天下午,记者从灾区救治点了解到,刘马信代在舟曲县人民医院初步诊断后,身体状态良好。下午已经被直升机送往兰州军区总医院。
刘江介绍,刘马信代是一个哑巴,自小腿脚还有点残疾,一直未婚,和弟弟一家住在一起,平时由弟弟照顾。泥石流发生时,家中还有弟媳和两个侄儿,他们三人都跑了出来,“真没想到叔叔能活着被救出来”。
刘马信代被救出后,兰州军区工兵团立即接管了这个地域,并使用生命探测仪继续探测。不过当日下午,并未再发现幸存者。工兵团政治处主任潘志华介绍,相比地震,泥石流毁灭性更严重,被掩埋后生还的希望更小,不过他们将坚持搜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生还者。(杨万国)
特写
8岁女孩背泉水为路人解渴 8岁的小姑娘王永霞几乎是舟曲灾区最小的志愿者了。瘦小的她与背上背的10多公斤的硕大水壶显得不相称。
昨日下午,王永霞和她的3个姐妹———15岁的严喜芸,12岁的王婷婷,13岁的王霞,在县城边的一条道路边给过往的灾民和救援者们倒水喝。
在舟曲三中读初二的严喜芸是发起者。8日早晨,舟曲全城停水停电,外面的矿泉水也没有送到,灾民和救援人员没有水喝。
这天下午,严喜芸喊上她的两个小姐们,去县城对面的山谷泉眼里背水,到县城给救援人员送水喝。邻居8岁的王永霞也要参与。
随后,4个小姑娘一人从家里找了一个大塑料水壶,去泉眼灌上凉丝丝的泉水,背到县城边,又从家里搜集了两桶一次性塑料杯,给大家倒水喝。
严喜芸告诉记者,3天她们已经背了20多趟,每趟往返一次要40分钟。每天早晨7点多,小姑娘们出发背水。倒完了接着背。一直到下午7点左右收工回家。
“我们没统计给大家倒了多少杯,顾不上呢,”8岁的王永霞边说边倒上一杯,双手并齐,递给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路人。(杨万国)
城记
千年舟曲 期待重生 昨日,在舟曲县对面的南山上,“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巨大红色钢塑标语还在静静地矗立着。
10日下午5点,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隆声,舟曲县城堰塞湖被再次爆破,被淹掉半个县城的舟曲,水位开始缓慢下降。
数公里长的泥石流冲击带,数千官兵还在紧张奋战。鼓劲的红旗插满在两侧泥石上。
7日晚历经劫难后,舟曲开始顽强地等待重生。
舟曲曾是“陇上桃花源” 这是一个敢把自己称为“不二扬州”的地方,舟曲的美丽早在甘肃出名,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
71岁的舟曲老教师刘浩介绍,舟曲传说有99眼泉,故名泉城。舟曲建县很早,宋代时的县令张俊臣修筑了县城的四周城墙,建立了现在舟曲县城的基础。在三眼峪下面的北街村附近,还有一座修于明代的古城门。
设在舟曲的白龙江林场建于1952年,是当年林业部管理的大型林场。
三年前,一位舟曲县主要领导在对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回忆中说:这里曾经是水草丰茂、山林葱翠的陇上江南。
超市开张全城恢复供电 舟曲县城所在地1.9平方公里,住了5万多人口。
10年前开始,三眼峪荒凉的泥石流冲击带上,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建房。
随着7日晚一瞬间的泥石流,这一切都被改变了。
10日下午,舟曲十多家餐馆开业了,一家超市已经开张。全城逐渐恢复了供电,店铺顾客熙熙攘攘,店主打出标语“保证商品质量,稳定市场价格”。
江水在下降,舟曲人依旧以水为傲,这天下午,许多舟曲人依旧站在江边,看着江水缓缓东流。
舟曲人相信灾难总会过去。这个因水得名的城市,在期待重生。(杨万国)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