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警惕民企蜕变成准国企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8月14日02:19

  警惕民企蜕变成准国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成长中的最大成果是出现了一支民营资本的力量。这支主要由自由商业机构和商户为核心的经济力量生于短缺年代,长于商业竞争,成熟于全球化年代。正是以它们为代表的市场主体的生长使这个国家开始呈现进步、开明和繁荣的景象。

  也正是因此,今天,当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能不令人警惕。如果说真有国进民退的动向的话,民营资本的这种蜕变,才是这一股潮流中真正可怕的动向。

  众所周知,在国内,政府作为最为强大的社会因素,并不是铁板一块。之所以说中国经济总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正是因为以中央政府政策为一端,数千个省、市、县政府为另一端,他们全体会一起采取博弈对策。而中央政府对经济的不断调控和众多明明暗暗的地方政府对策弹性,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大可变因素,也构成了民营资本自觉自愿地向各级政府靠拢的巨大动力。

  当然,除了这种关乎企业生死的变化之外,各级政府内蕴藏的巨大自身需求和资源,也构成对民营资本企业的无尽诱惑。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资本,商业机构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利润,只有利润存在,公司才能生存。也正因此,政府只要有需求,有资源,就能以此构成指挥捧,引导民营资本按政府的意志起舞。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国企改革大潮中,地方国企因为经营不善已经纷纷退出和正在退出经济舞台。作为地方管理者的政府,由于自身的经济诉求,会极为自然地产生控制一些经济活动个体的想法。这会使有利益动机的公司个体和有资源能力的地方政府一拍即合,形成准国企化的民营企业。

  事实上,在人们已经形成的对国企的“两头占”(一头占有廉价资源,一头利用垄断经营之优占有定价之利)现象的警惕之外,上述民企中的“准国企”现象其实更为可怕。如果我们随便数一下的话,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会有一些钱袋子公司,而现在,这些钱袋子公司向更灰色地带转移,民资已经渐次进入序列。

  民企的这种“准国企化”,其危害更大。从名义上,因为资本私有,企业收益不受任何人约束,而从实质上,由于这些公司借行政力量谋利,有坐收渔利之便而无竞争之虞。因此投桃报李,狐假虎威,甚至仗势欺人。只要体现一区域、一领地里行政机构的意志,它们就有生存的空间。而它们唯一没有贡献的,就是社会的进步。

  只要随便数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一大批有“准国企化”倾向的行业和公司类别。出租车业、行业培训机构、道路桥梁设计部门、公共建筑设计和施工,等等。只要与行政权力相关的领域,我们就可以看到大批高利润和高收费的中小企业,不用说,那就是“准国企化”的民企栖息地。

  问题在于,民企的这种“准国企化”动向渐次向原来很多标准的竞争领域延伸。各级政府出于本地经济增长的需要,开始向代表自身形象和利益的“地方公司”输入源源不断的资源,确保它们在竞争中弹药充足,在市场上总是“打不死”——不会被竞争所淘汰。或者设置行政条件开辟地方性市场,确保这些“地方公司”有一个基准市场,以此为界,渐图境外市场。

  林林总总的明暗规则,已经逐步将国内的市场化改革逼入了死胡同。市场经济确是一个效率优于计划经济的体系,但它发挥作用的机理就在于所有竞争的业者都可以以相同条件获得创造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能够平等、公开地通过自身实力和水淮获得竞争的机会;是否拥有包括下游企业在内的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是竞争业者壮大和衰弱的唯一条件;同时竞争的业者在连续的失败之后耗尽自身所能得到的资源,就必须退出市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竞争,国内社会的产品和服务,其效率和水淮才能不断地通过竞争得到提高,社会才能不断地繁荣和进步。而当民企“准国企化”现象已经蔓延到大量出现,甚至公开在一些大众媒体登台亮相的时候,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告急!

(责任编辑:梅智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