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8月14日电(记者车晓蕙 赖少芬)刚刚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中国丹霞”近日陷入舆论旋涡,在欢庆“申遗”成功之后,不少中国公众开始把质疑的目光投向“申遗”的巨额花费上。
据一些媒体报道,“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共投入十几亿元人民币,对这一巨额花费,很多网民在各大门户网站提出质疑:花十几亿元“申遗”到底值不值?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申遗”成功后,为归还贷款,景区门票是否会大幅涨价?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粗略估算,“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确花了十几亿。但他认为,这些投资对遗产地形成的是长期的拉动效应,从长远来说肯定是值得的。
彭华算了一笔账:“中国丹霞”“申遗”采用的是广东丹霞、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地“捆绑申遗”的方式,“申遗”的投入主要用于六景地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景区的综合整治等。
以广东丹霞山为例,“申遗”的总投入是1.2亿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就用在拆迁上,而湖南崀山也拆迁、改造了村庄民居4000多间,目标是今后家家可以达到办农家乐的条件。 彭华说,就“申遗”工作本身的花费,包括规划编制、研讨会、论证会、国际咨询等费用就很有限,以贵州赤水为例,仅花费了400万元。
然而,尽管专家和一些遗产地都表示,“申遗”成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但仍有一些中国公众认为,巨资“申遗”是一种“政绩冲动”,不值得花这么多钱。
广州市民高波说,这几个遗产地中有不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申遗”不惜血本简直就是舍本逐末,为什么不能把这钱踏踏实实拿来搞保护呢?
“中国丹霞”牵头“申遗”的湖南崀山所在地新宁县,为“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突破2亿元,这种对比把新宁县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网民愤愤不平地说:“一个山区县要拿出这么多钱肯定很艰难,有这么多的钱,为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不是更有价值吗?”
“中国丹霞”巨资申遗也再度引发公众对国内“申遗热”的质疑。
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许多地方还在跃跃欲试要加入到“申遗”的行列。 事实上,历年来围绕一些地方“申遗热”的争议一直此起彼伏: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等知名景点都曾被要求整顿;张家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因过度开发被世遗委员会“黄牌警告”……
新一轮的“申遗热”引来不少网民“拍砖”。人们担心,新的遗产地会重蹈过去的覆辙,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影响这些遗产地的保护。与此同时,“申遗成功必定涨价”的“惯例”也让很多公众担忧,如张家界、九寨沟、黄山等许多景点都在成为世界遗产后大幅提高了门票价格。
对于公众的这一担忧,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要求,“中国丹霞”地貌景区不得擅自随意提高门票价格。目前,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景区也明确表示,短时间内并不打算提高门票价格。
不提高门票价格,景区是否有能力偿还“申遗”的贷款?
“事实上,景区靠门票提价来增加收入是短视的。”彭华认为,在整个旅游消费里,门票只占10%-15%,大量的消费花在吃、住、行、娱、购上。如果门票太高可能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而维持稳定价格,扩大服务性消费等,对于整个旅游收入乃至周边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拉动效应更大。 面对公众关于“"申遗"只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指责,一些专家和遗产地表示,“申遗”也是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承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这对遗产的保护也是有利的。
广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侯荣丰说,“申遗”成功对旅游的带动非常明显,游客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社会公众对遗产地的关注也让我们更加爱护这块“金字招牌”,走出“重开发轻保护”的误区,今后的景区开发都在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彭华认为,“申遗”是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申遗”本身意味着要接受监督,每走一步都要承诺保护,所有行为都要体现保护。这对遗产地来说将是一个长远的重担,不能因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而忽视了保护遗产的责任。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