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奉献精神,在雪域高原传承(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8月21日06:42

  “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60年前,伴随着这铿锵的誓言,以18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号召,分别由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路挥师入藏。

  战严寒、抗缺氧、住帐篷、吃野菜……进藏部队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神圣使命,孕育创造了崇高、无私的“老西藏精神”。

  时光流淌,精神永存。 今年以来,西藏军区在深入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中,结合部队实际,坚持把具有传统特色、职能特色、地域特色的各种教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有效激发了官兵的戍边热情,使先辈创造的奉献精神在新一代戍边人身上得到延续传承。

  “仰望前辈的精神高地,守好脚下的每一寸国土”

  连绵雪山与悠悠白云相伴,湛蓝天空与青翠草原相映……西藏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无数人向往。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大学生士兵陈方也不例外。

  去年,陈方走出大学校门后,一直找不到理想工作。一天,叔叔兴奋地告诉他,国家对入伍大学生有优惠政策,尤其是对到西藏服役的大学生优惠政策更多。“到西藏当两年兵,退伍后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听着叔叔的话,陈方作出决定:“到西藏当兵去,权当一次长时间旅游。”

  来到西藏不久,陈方就对自己的决定有些后悔。驻地的风光的确很美,但再美的风景天天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高原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部队严格的管理、艰苦的训练。“这哪是旅游啊,简直是给自己找罪受。”一时间,陈方陷入了苦闷。

  “有类似苦闷的官兵并非个别。”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宋景原介绍说,今年主题教育活动开始前,他们调查官兵思想情况时发现,一些青年官兵带着各种个人目的来到高原,加之缺少磨练,面对艰苦繁重的戍边任务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吃亏”了,产生了提前退伍或调离的想法。

  “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特殊的政治环境、特殊的斗争方式,锻炼了"老西藏"人,也铸造了"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老一代戍边官兵在西藏长期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炼的思想精华,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官兵校正价值取向的宝贵精神财富。”西藏军区党委研究决定,把学习18军进藏史、西藏解放史、驻藏部队战斗史,引导官兵弘扬“老西藏精神”,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进军西藏之初,毛主席曾指出“建军西藏,三年一换”。18军军长张国华在誓师大会上说:“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政委谭冠三更是发出了“男儿壮志当报国,二次长征不畏难,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铮铮誓言。历尽千难万险到达拉萨后,许多官兵咬破手指写血书,表达“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决心。站在位于拉萨八一农场的谭冠三将军墓前,听着“老西藏”们“生为西藏献心血,死为西藏献生命”的感人事迹,许多官兵潸然泪下。

  亚东烈士陵园,长眠着边防某团组建32年来,为祖国领土完整英勇献身的62名英烈。7月20日,边防团老团长朱远明的妻子在现任团长张明生和官兵们的陪伴下,走进烈士陵园,来到一座座烈士墓碑前,献上鲜花、摆上水果、点燃香烟……在西藏默默奉献27年的朱远明,转业回到重庆后,一直牵挂着这些曾与自己并肩战斗、将青春和生命献给风雪边关的战友们,每年都要来到这里祭奠。今年,他因病来不了,就请妻子代他前来拜祭战友。

  墓碑无言,胜过千言万语。从当年18军进藏到今天,千里边防线已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化成了雕像,耸立在地球之巅,官兵们在仰望雪山圣域之际,也仰望着崇高。站在烈士墓碑前,官兵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仰望前辈的精神高地,守好脚下的每一寸国土!”

  一场场教育活动,使老一代戍边军人的感人事迹,清晰地展现在官兵眼前,让官兵对圣洁、崇高、无私的“老西藏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也使官兵受到一次思想洗礼。据西藏军区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区部队2000余名大学生新兵中有68%递交了申请,要求到艰苦岗位、一线哨所经受锻炼。

  “驻守在高海拔地区,履行使命的标准应该更高”

  卓拉哨所,位于海拔4800米的高山顶上,三面悬崖,只驻守着七八个兵。

  哨所虽小,却无人小瞧。不久前,哨所战士李东、刘思尧参加团里组织的军事比武,分别获得全副武装3000米越野、500米障碍冠军,被推荐代表团队参加军区比武。

  高山哨所战士走上军区比武擂台!这一新闻立即在边防线上传开。“在那么个转身都不太方便的高海拔小哨所,一般人走两步路都要大喘气,你们哪来这么高的热情搞训练?”一些兄弟单位的官兵不解地问。李东、刘思尧笑着回答:“哨所虽小,我们肩负的使命却不小。”“驻守在高海拔地区,履行使命的标准应该更高。”

  西藏军区守卫着3000多公里的边防线,戍边任务艰巨繁重。主题教育活动中,军区领导调查发现,一些官兵存在着在艰苦地区工作本身就是奉献等模糊认识,工作训练热情不高。“只有引导官兵真正树立当兵打仗意识,才能完成好肩负的使命。”西藏军区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随即,“国土与国防、职能与职责、战争与战备、戍守与驻守”系列教育活动,在戍边部队开展起来。

  位于西藏高原年楚河上游的江孜城,素有英雄城之称。1904年,英国“远征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奋勇抗击,在这里据险死守,与侵略军打了3个多月,战斗异常惨烈。最后,由于寡不敌众,阵地被敌人攻破。勇士们宁死不屈,全部跳崖殉国。教育中,日喀则军分区组织官兵来到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祭奠英烈。“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现在敌人来了,我们能不能守住阵地?”站在纪念碑前,听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李广友介绍驻地周边安全形势,官兵苦练打赢能力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边防战士无上荣光,奉献青春让祖国安康,边防线上我是中国……”这首壮美的歌曲是边防某团团歌,歌词是全团官兵集体创作的。团政治处主任张兵说,为营造主题教育活动的浓厚氛围,团里决定创作团歌,并面向全团官兵征集歌词。通知下达没几天,就收到官兵创作的近百首歌词。团歌一公布,就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歌曲之一。官兵们不仅在集会时唱,业余时间也唱。谈起为啥喜欢这首歌,许多官兵说,团歌表达了我们的真情实感。每当唱起团歌,就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随着一项项教育活动的展开,官兵们工作训练热情明显高涨。

  岗巴边防营新战士孔思德,入伍前是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年初,他刚刚走上海拔4700多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40%的岗巴时,第一感觉就是,来这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当兵,能待下去就不容易了。一次站岗时,为避开阳光照射,他竟离开哨位躲到了阴凉处。

  在主题教育中,孔思德渐渐变了,工作训练格外认真刻苦。不久前,在部队组织的比武竞赛中,他取得优异成绩。走下领奖台的当天晚上,他给爸爸打电话:“老爸,今天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岗巴战士!”说完这句话,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珍惜民族团结,就是珍惜西藏的未来”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记者采访时,在雪域高原军营,无数次被这首深情的歌所打动。西藏军区领导说,针对驻地特殊情况,军区党委倡导部队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西藏历史,广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等先进典型为各族群众服务的事迹,有效增强了官兵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帕拉庄园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贵族庄园遗址,边巴老人曾是庄园的农奴。教育中,某营官兵在教导员李鹏的带领下,走进帕拉庄园参观。“过去,农奴主不把我们当人看,把我们叫作"会说话的工具"。平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受罚。是共产党、金珠玛米帮我们解除了苦难,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珍惜民族团结,就是珍惜西藏的未来,就是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听着边巴老人的动情讲述,看着墙壁上挂着的手铐、棍棒和割鼻、挖眼的残酷刑具,官兵们明白了为什么听藏族群众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

  参观归来,营里立即组织官兵围绕“话西藏今昔,强使命意识”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作为"老西藏"传人,我们为西藏的发展进步自豪,更要为西藏的建设出力。”讨论会上,李鹏的话赢得大家的共鸣。

  西藏边防线上,流传着一个感人故事。1982年,亚东县仁青岗村的次仁曲珍、德吉、普次3位藏族阿妈,一起背上背囊,给詹娘舍等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官兵送菜送信,这一送就是28年。“那年,我们3人上山采药,德吉不小心从1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受伤,是巡逻的金珠玛米救了我们。我们也要为金珠玛米做点事儿。”某团主题教育讨论会上,3位阿妈被请上讲台,讲起给哨所送菜的起因。许多官兵听后感慨地说,我们要多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

  把驻地当故乡,视藏族同胞如亲人。各部队把支持西藏建设,帮助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某部三连得知驻地紫金乡小学四年级学生白玛次仁因父亲生病、家庭贫困退学后,主动帮助他重返学校,还安排下士龚继森为他补习功课。深受感动的白玛次仁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当一名"金珠玛米"。”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