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60年,拆弹一甲子。
济南军区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的官兵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和辉煌,巍巍邙山可以作证;究竟作出了多少牺牲和奉献,滔滔黄河难以述说。让我们好奇和惊讶的是,他们的心境是那样的和谐宁静,他们的心态是那样的宽容平衡。若不是看到烈焰腾空,听到爆炸声隆隆,我们不会惊觉这是一个专门销毁武器弹药,天天和“死神”打交道的场所。
人合天地情,天地识人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受他们与外界的心灵“温差”,我们探寻到的,是一种千帆过后的水天一色,一番笃定从容的盛大气象;是让人心动的坚持,令人敬重的淡定。
“人生不能像老太太赶集,哪儿热闹往哪挤。”拆弹兵懂得——
在选择中放弃
营区的林翳深处,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茔,林木依依,芳草萋萋,显得格外肃穆。一块普通青石凿就的墓碑上刻着主人的名字:共产党员密世宏之墓。
听几位老人讲,密世宏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8月就只身来到了这个偏远艰苦的小山沟,干上了十分危险的拆弹事业。他文化高又肯钻研,很快就成了领导的好参谋、官兵的好老师。
饱受战争创伤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抗美援朝战场烽烟正紧,拆弹兵的主要职责不是销毁,而是修理、恢复弹药战斗性能,支援战场。1954年2月24日,密世宏为了探索拆弹工艺,获取第一手资料,主动请缨试验处理某型弹药,不幸发生爆炸。密世宏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青山有幸埋忠骨,深林无声问来人。密世宏成了这支部队牺牲的第一人,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择了这里,只知道他做出了义无反顾的选择——当一名拆弹兵。
选择或许是每一个人最朴素的权利之一,即使你一无所有,你还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但当你拥有许多的时候,那么放弃就成了选择时最难跨过的障碍。
密世宏无疑是一个拥有许多的人。那时候的北大毕业生可谓凤毛麟角,不愁在北京安排不了工作。据了解,他的父母是当时北京的高干,不难为他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他的人生,本应有更多好的选择,但是他却划出了一道从祖国心脏到无名山沟的人生轨迹。
“来到世上走一趟,谁都别指望能带走什么,但谁都应当考虑能够留下点什么。”密世宏长眠在这个深山的第31年,又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选择中放弃:销毁站现任总工程师闫青春,是军械工程学院第一届弹药专业的本科生。1985年,以全优成绩毕业的他,放弃了进大城市科研院所的机会,也钻进了这个山沟。一年后,由于业务过硬,他被总部机关调去工作。在北京待了不到3年,他实在放不下心爱的拆弹事业,再次申请回到山沟。
这回,他不但自己选择了放弃,还动员刚刚结婚的妻子、在北京有着一份不错工作的姚晓玲也到山沟来。妻子心疼他,不顾家人的劝说,辞了工作,办了随军,当了拆弹工,夫妻俩扎进山沟,这一待就是20多年。
如今,作为全军知名弹药销毁专家和站里业务领军人的闫青春,由于工作拼命、劳累过度,头发差不多已经掉光,可他始终无悔人生的选择。
官兵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有的放弃了安逸和享受,选择了奋斗和清苦;有的放弃了个人的美好设计,选择了担当与奉献。
大学生干部丛奎荣是山东大学的高材生,怀着“将军梦”当兵。初进山沟,他心里凉到了极点,可跟着大伙儿干了几次弹药销毁,就被老兵们以站为家、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忠于职守的精神震撼了。反思起自己的人生路他很有感慨:“有所得必有所失。选择了一些就得放弃另一些。正因为人生短暂,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咬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能像老太太赶集,哪里热闹哪里挤。”丛奎荣踏踏实实干起工作,很快成了销毁战线上的一把好手。
“当你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时,可别忘了是谁让你上到这山上来的。”拆弹兵懂得——
在感恩中珍惜
老职工魏文贵,是销毁站的第一代销毁兵,一生充满传奇。
军阀混战的年代,民不聊生。为了讨生计,年幼的魏文贵离开山东老家闯关东。10岁的他被日本人抓去当了童工,下窑挖煤,过着“人不如狗、生不如死”的日子。
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黑土地上迎来明朗的天,才让他真正获得了新生。他参军到了部队,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负了伤,后来辗转来到这片荒凉的山沟,成了销毁站历史上第一批开拓者。革命斗志敢胜天,魏文贵跟老兵们一起甩开膀子搞建设,开山挖洞、削地成墙,没住所,一锹一锹挖窑洞;没床板,刨些蒿草当床垫;没饭吃,先吃野菜后开荒;没水喝,几十里外挑山泉。
老人今年整八十,每当新干部到任、新战士到连和新职工到岗,单位组织传统教育的时候,老人总是主动拄着拐杖来到当年住过的窑洞前,给他们当解说员。
“人不能忘了本,人不能不记恩、不感恩。当你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可别忘了是谁让你上到这山上来的。”
老人患有哮喘,可一到这时候就变得声音洪亮、充满激情。老人说:“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哪有我的今天,我活到80岁,很知足了,这条老命干没了也值。”
人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我们对世间的诸多事情改变看法,让我们少一些埋怨和索取,多一些珍惜和旷达。在感恩中珍惜,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
销毁站的老主任王南海,身患绝症,依然放不下心爱的弹药销毁事业,有人劝他把最后的一点时间留给自己,他却抓紧时间整理起了销毁安全制度规定,弥留之际的遗言,依然是嘱咐前来看望的官兵,严格遵守各个弹种的销毁工艺规程。
另一位老主任、高级工程师高希臣,是一位弹药专家,拆弹30多年,记下大量的弹药销毁笔记,潜心钻研出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在查出胃癌后,还跟没事人一样,泡在销毁一线,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部队把我从一个农村娃培养成工程师,不是让我休息的。既然来日不多了,更要抓紧给部队多干些工作。”2008年底,他病重住院,还带着一本厚厚的《报废通用弹药处理安全技术》上了病床,看得妻子女儿偷偷抹泪。
“回头望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拆弹兵懂得——
在知足中对比
人生可贵是知足。拆弹兵不仅经常面临高强度、高危险带来的安全考验和心理压力,还要适应污染较重和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全站12条销毁作业线的88个岗位中,有27个对人体有害,占31%。其中手榴弹销毁线的7个岗位中有5个享受有害工种补助。在蒸汽倒药制片工房,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舌根发苦、味觉减弱的情况,长期连续工作对人体危害更大。
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生活,心脏病、结石病、颈椎病、腰椎病等一些对人体伤害较大的疾病成为他们的高发病,但这里的拆弹兵和家属却从来没有向上级提出过要求,反而常念叨着“现在变化可大了,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
老职工黄飞武,一家7口投身销毁事业,退休后和老伴住在70年代盖起的职工房内,领着千把块钱的退休金。这位为弹药销毁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人,始终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现在就业这么难,我的孩子们都能接我的班,在站里工作,虽然工资不多,工作很辛苦,但儿女们都在身边,全家住在一栋楼上,还有啥不幸福的?”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对比,差别就在参照点定在了哪儿,比的出发点和角度咋样。“知足”是拆弹兵比的出发点,比比过去,比比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是他们的参照点。然后,他们站在国家、集体、个人“三点成一线”的角度,比出了自己“奉献得不多,得到了不少”的感觉,比出了工作的动力和人生的乐趣。这个销毁站的8名常委中有7名两地分居,5名家属没有正式工作,可事业心和责任心却非常强,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工作任务重就和官兵职工并肩战斗在哪里。
说到在偏僻山沟工作家属就业孩子就学难等等难处,站长吴二君谈起了春节回家时看到的一幅年画,除了人物的描绘,题词更是寓意深远:“世人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望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 他感慨道:人心如海,欲壑难填。懂得正确比较,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成为幸福的主人。
“既要学会往大处想,也要学会往小里说。”拆弹兵懂得——
在通情中达理
2008年底,济南军区装备部组织心理专家对所有直属单位的官兵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普查,出乎领导和专家意料的是:心理健康指数高居榜首的不是那些驻在繁华都市、生活舒适的单位,而是销毁站这群天天摆弄报废弹药,从事最危险职业的人。
到过销毁站的人都有一种感受:这里的人实在、朴实,通情达理。“我少干一点,别人就得多干一点;我少拆几枚弹,别人就得多拆几枚。”这是站里人常说的一句话,朴素得像一碗凉开水。
职工黄予新,天生有些残疾,但他工作从不甘人后,最苦、最脏、最危险的活儿,第一个站出来的总是他。TNT蒸汽倒药制片作业,他要求负责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对人体伤害极大的蒸汽工序;手榴弹拆解作业,他要求承担炸伤危险最大的雷管拉发工序。别人问他图啥,他嘿嘿一笑:“我本来就残疾,顶在这儿,那些小伙子们就能少遭罪。”
销毁站就像一个大家庭,哪家有困难,站领导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没有亲疏远近,不分官兵职工。工程师毕文刚,几年前得了严重的心肌梗塞,急需花钱做搭桥手术,站领导跑到医院拍胸脯:“花多大代价站里担着,说啥也要把毕工的命救过来!”毕文刚心脏内植入支架后,坚持铆在销毁一线。心脏挺不过这种劳累,只能继续植入支架,到现在,老毕心脏里已经植入了5个支架,依然挺立在销毁一线。他常对劝他多休息少干活的妻子说:“往大处想,我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往小里说,我也要对得起单位领导对我的重视。再往小里说,我不干工作我心里憋得慌!”
一个动作不是奇迹,几万个动作就连接成了奇迹;一个人不是奇迹,一群人就汇聚成了奇迹;一代人不是奇迹,几代人的传承就成了奇迹。采访之中,记者感慨良多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牺牲奉献,他们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保持的那份心灵和谐也让人深深折服。人生不能什么都不想干,或者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在选择中放弃,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在感恩中珍惜,让他们心中常驻芳华;在知足中对比,让他们掌握了幸福的钥匙;在通情中达理,让他们自己成了内心的主宰。他们因此而少了失衡,少了许多因失衡而导致的失误和失足,避免了事业人生的失态和失败。
图片摄影:许玉可
短评:心理平衡是一种境界
一群山沟里的拆弹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他们生活平凡而枯燥,却纯粹于心灵、纯美于精神。他们寻找到了信念,因而有了一种远尘埃、近自然的本色。他们寻找到了力量,因而有了一种亲淡泊、疏功利的心境,“感慨为深,境界始大”,从此生死入胸臆,举止生风雷,生命如同天地一样壮阔。
心理平衡是一种简单而深奥的智慧,意味着找对两个点:一个参照点,一个支撑点。找对了参照点,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正反、得失、成败,并在这样的把握中清醒地把持自己;找对了支撑点,就能理性地对待人生的荣辱、进退、取舍,并在这样的对待中成就和完善自己。可以说,生活的磨砺、思维的裂变、人性的修炼,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多元的人生就像一个不易破解的迷宫,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有人找到了死胡同,万念俱灰;有人找到了玉皇顶,一览众山小;有人找到了忧郁烦恼;有人找到了坦然从容。用自己的双手拥抱生命、拥抱卓越的拆弹兵,找到了他们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的平衡,他们便能够在事业的轰轰烈烈中,甘于生活的平平淡淡;在奉献的真真切切中,获得心灵的快快乐乐。
找准心理平衡是一种境界。拆弹兵们这种境界,令人敬仰,更让人羡慕。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