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青年作家蒋林的地震题材小说《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关怀的灾难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作家穿越地震灾区的故事。在地震灾区,这名作家“我”经历了三段涤荡心灵的故事。三个故事充分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脆弱、自省与忏悔、从容与达观、绝望与希望,整部小说立体、全面地表现了人在地震灾难这个特殊环境里的各种状态
复制的疼痛让我们远走高飞
□ 付大伟
2008年汶川地震那会儿,我正在学校焦头烂额地做毕业设计。伤亡的消息烟尘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我同所有人一样在触及消息的片刻被抽空了思想,脑子里只剩下一串黑色数字满世界里咣当乱跳、奔突。我徒劳地放下手中的活计,遥望西南,无名的疼痛袭遍全身,此后很长日子里都不在状态,面对天灾,一切行为显得那么迟滞无力、不合时宜。
我从未经历过地震,但我知道在那灾难瞬间生灵飞灰烟灭的人寰惨剧,也断断续续从各个媒体平台的报道中了解到灾区的救援情况,地震时期的真情大爱层出不穷,一桩桩传奇般的偶然事件往往左右着每个人的神经,及至看到该书的题目《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才更感触摸到那些经历过磨难的人生厚度所留下的斑斑老茧,是一种麻醉失效后,扩散传递的疼痛。
曾经有一个星期,我所在的小城频频触及有关地震的纪念回忆,《唐山大地震》电影座谈会、焦波和他的七个汶川孤儿影展、地震防御宣传等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让小城沉浸在对地震的认知和敬畏的气氛中,在灾难过后的许多年里,人们对片段式的沉痛回忆才有能力做更深刻的反思和祭奠,我们那脆弱的意志才趁机反弹,重新对生活报以期冀。地震是我们共同的疼痛,长此以往地警醒和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寸光阴。
回到小说,作者将目光对准灾难文学,并非制造噱头,抢人耳目。从小说的立意和深度来看,作者显然对题材酝酿良久,对灾难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的背景有了关切的人文认识,地震时期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真爱是强大的,反思人们在受到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作出的道德选择成为作者写作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责任大于私爱的作家、弱小善良的学生、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还是唯利是图的建筑包工头等等,形形色色的身份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不堪一击,他们在无助中的自救与救人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忏悔、希望与爱。作者将故事的主体划分为青少年、中年和老年,有意识地体现出在生命三个重要进程中,人们对生存、死亡和道德的态度。当灾难突然降临,死亡阴影笼罩时,人们如何面对生命与爱?
我相信那一时刻,分崩离析的社会结构终结了人们的一切私心杂念,唯有团结和互助才能保住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爱和生存意志的果实,回到原点的生命才猛然发现,灾难令我们的系统重新还原,失去令生命的质地更加坚韧和悲壮。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灾难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能生存下来,是基于对灾难一次次地关注和认识,并相伴着责任与义务,使生命的质量在大爱的奉献中得到了升华。
2009年末的某一天与作者聊起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他说他要重走灾区采访,那时我就预感作者内心深处一定有个周密的写作计划,或许在他心里已有腹稿,走访是为了给作品预留道德的刻度,使这种写作姿态更俯向受难的土地,俯向民间百状。
灾难文学写作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复制疼痛让自己警醒的一种疗伤方式。我相信这部作品能唤醒受难的人性,使我们远走物质废墟的同时,赢来精神重建的高飞。■
(作者为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现居淄博)
生命之魂回家
□ 袁永海
《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概括了地震—这个毁灭性的时刻,生命与爱所释放的无限能量和被人们所忽视的生命真谛的内涵。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所以很多人很多时候常常会庸庸碌碌,在百无聊赖中肆意挥霍自己的美好时光;或者为某些蝇头小利而全无知觉地浪费生命。甚至我们还常常能听到周围的人们议论,说某某服毒自杀、跳楼自尽……轻易就毁灭了性命。生命在那些人身上就如同一张废纸,随意揉搓扭曲,且丝毫不知珍惜。那么,朋友,就请你打开这本书,细细品读,相信,在你的灵魂引起地震般震颤的同时,必然会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这部小说以刚健、豪迈,偶尔也露温情的笔触,记述了地震中出现的生命的奇迹与爱的美好。当灾难突然降临,我们才注意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简直不堪一击;与此同时,生命又是如此的刚强而坚韧不拔。在灾难之中,生命之歌于黑暗中回荡,生命之蕾在废墟上怒放成鲜花,生命之魂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回家。一个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生命的伟大和强韧。小说把人物置于地震这一恶劣残酷的环境之中,让人物在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示人性深处的那些闪光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灵魂与肉体完美的结合奏响了一曲“热爱生命”的赞歌!
泰戈尔有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死是容易的事情。死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更是人的意志力的结束。在《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淋漓尽致地撕裂着读者的肺腑,一切恩恩怨怨随风飘逝,读后能深刻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的可贵。
蒋林通过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吧!也让爱因生命的存在而美丽吧!我们看到我们的生命时刻被亲情滋润着,被朋友温暖着,被社会关怀着。我们何不为自己拥有坚强、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尽在意料中!■
(作者为著名作家,现居天津)
灾难中的人性
□ 郑国耀
在这个物质繁荣、精神匮乏的年代,蒋林的《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显得厚重了许多。
《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是蒋林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与之前的《爱与忠贞》相比,该书注入了作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书中的故事依然很简单:在C城待了十一年的“我”,是一名作家。某天下午,“我”突然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嘉慧患了肝癌,即将离开人世。嘉慧是谁?是“我”最心爱的女人,是“我”苦恋多年,却始终没有结果的女人。然而,就在“我”见到嘉慧的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爆发了。接着,“我”的灵魂受到震撼,开始了灾区之行。
“我”的灾区之行,既是一场脚力的跋涉,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行程中,“我”一共遇到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D城的几个中学生,在废墟下放声歌唱,不抛弃,不放弃,终于迎来了新生。第二个故事,建筑商李云飞在地震中痛失亲人,然后陷入深深的忏悔。第三个故事,一个名叫刘德贵的老人,克服重重困难,将老伴儿的尸体背回老家;因为,这是老家的习俗。
从这三个故事之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人性的弱点,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在灾难时期,我们更能看清楚一个人的本性。那些人不够完美,却有血有肉,从故事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曾经偷工减料的建筑商李云飞,他的忏悔就是真实的。他对亲人的爱并不卑微。
通过“我”的走访,将灾区发生的三个故事串联起来,进而挖掘出了更多的故事。从灾区回来,“我”与嘉慧的故事,也随着嘉慧的撒手人寰而告一段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样,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把书名分解开来:地震时期,生命,爱。不难看出,蒋林所关注的,是非常时期的人性。灾难中,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爱是自私的,也是博大的。地震时期,是窥探人性的最佳时期。
蒋林是作家,也是媒体人。因此,这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现场直播”。前面提到过,这是一个物质繁荣、文化匮乏的年代。不知道书中有没有作者的影子,但蒋林为读者贡献了一个解读人性的机会,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作家,现居乐山)
蒋林,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居成都。作家、记者。关注现实,感悟生命,用文字书写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和希望。出版作品数十万字,其中《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爱与忠贞》(海南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引起强烈反响。另有中短篇小说散见《文学界》、《四川文学》、《飞天》、《福建文学》、《特区文学》、《青年作家》等文学刊物。中篇小说《安眠药没有痕迹》荣登欧洲文学刊物《梅园文学》(2009年秋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