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达尔文最早提出关于月球形成问题的科学假说。
戴利提出了月球形成的“碰撞说”。
宇宙艺术家绘制的导致月球形成的“超级碰撞”示意图。
“荷鲁斯之眼”是埃及艺术家们重要的表现主题。
“月球在缩小”的新闻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月球的强烈兴趣。不过,对于科学家来说,这项研究成果还有利于解决一个更吸引公众眼球的谜团——月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在太阳系中,月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体。下面,我们就一起仰望夜空,一起看看地球和月球的伟大传奇。
1特征 卫星中的“大哥大”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Moon”这个词在英语中经常用来表示“行星的卫星”,用得甚至比正牌的“卫星”(satellite)更普遍。
作为卫星,月球还是很大的,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27%,质量有地球的1/81。看起来是不是挺小的?比一比就知道了,太阳系内除月球之外的卫星,直径全都不超过其行星直径的5%!所以,地球与月球似乎更像是伴侣,而非主仆。从这个角度来说,月球算得上是太阳系卫星中的“大哥大”了。
因为个头大,所以月球对地球的力学特征的影响也相当大。实际上,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应说“月亮绕地球转”,而应当说“地月系统绕它们的共同质心旋转”。地月系的质心离地心约4671千米(请注意,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50千米)。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叫做“同步自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只要时间足够长,行星的卫星都会产生“同步自转”。此外,在地球上看起来,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所以在日全食发生时,它刚好把太阳完全遮住。
2探索 从盘古之眼到登月旅行
在中国神话中,盘古死后,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是地母盖亚与天空之神乌拉诺斯所生,名叫福柏(Phoebe),位列十二泰坦神之中。在埃及神话中,太阳和月亮是猎鹰形态的造物神荷鲁斯(Horus)的左眼。当新月出现时,他就成了一个瞎子。眼盲时的荷鲁斯是非常危险的,他有时会将朋友误认为敌人并发起攻击。
在传说之外,人类也在用理性探索月亮的奥妙。公元前428年,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指出太阳和月球都是大石头,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而中国古代人认为太阳和月球都是由“气”组成,月球反射太阳的光。伊斯兰天文学家阿尔海森(Alhazen)发现月球并不是像平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光,而只反射照在球面上的一部分太阳光。沈括则用月的圆缺证明月亮是球形的,他在《梦溪笔谈》中说:“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甚至给出了相当准确的地球和月球的直径比,以及地月距离是地球直径的倍数。在中世纪,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相信月球不是个圆盘,而是个完美的球体。1609年,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月球上凹凸不平的地表。1959年,苏联的“月球一号”飞行器掠过月球,成为第一个接近月球的人造物体。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3起源 三个假说问题多
最早对月球形成问题提出科学假说的这个人很有来头,他是《物种起源》作者查尔斯·达尔文的次子、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1898年,乔治·达尔文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假设,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这种说法叫做“分裂说”。但是这种说法有着很大的问题。第一,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第二,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俘获说”。这种假说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而且,被俘获的卫星应该在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但月球的轨道却近乎圆形。
于是有人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地球和月球都是其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它们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不过,这一假设也受到了挑战,它解释不了为什么月球物质和地球物质的不同。
还有一种特别Q的说法,既然月亮有那么多奇妙的性质,而且它的形成没法解释,那它一定是外星人的基地!当然,几乎没有科学家会认真对待这种说法。
4共识 “碰撞说”相对靠谱
无论是“分裂说”、“俘获说”还是“同源说”都有致命缺陷。那么,现在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看待“月球如何起源”这个古老的问题的呢?朱进表示,现在科学家大多支持"碰撞说"。事实上,最近发表论文称“月球正在缩小”的科学家们也支持这种观点。
1946年,哈佛大学的戴利(Reginald Daly)提出另一种理论挑战达尔文的学说,他说月球的形成并不是因为离心力,而是因为撞击。戴利的学说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74年才被重新提出来。哈特曼和戴维斯在《伊卡洛斯》(Icarus)杂志上发表文章重新探讨了戴利的理论。他们提出,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有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地球。地球和撞击体都产生了很多碎片。后来,这些碎片因为引力的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月球。
火星的直径达到6794千米,这么大的天体有可能撞地球吗?科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这种大冲撞是相当常见的。
电脑模拟的大冲撞结果和现在地月系统的角动量相符合,也符合现有月球核心的大小。
这个假说还得到了很多其他证据的证实,月球表面上的火成岩“钙长石”,说明月球的一大部分曾经是熔化状态。碰撞可以提供形成这些熔岩的能量。而通过月球的平均密度、转动惯量、转动特性、磁特性等信息可以推测出,月球的内核直径相对较小。这也符合史前大冲撞所提供的一些物理属性。
那么,月球的成份为什么和地球很不一样呢?朱进表示,这可能是因为组成月球的成份并不只来源于地球被轰出的那些物质,也来源于那个撞地球的东西撞掉的物质。
但“碰撞说”也面临很多挑战:首先,地球上的铁化合物周围往往伴生着铱、金等元素,但在月球上却少有这些元素;第二,月球上存在水,但撞击造成的巨大热量不可能给水留下存在的机会;第三,掉落在地球上的陨石显示,太阳系中的其他星体,比如说火星和名为灶神星的小行星有和地球完全不同的氧、钨等同位素组成。这是因为它们的形成时间不一样,但是地球和月球的同位素组成却几乎一样,既然月球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天外,那它为什么和地球会有相同的同位素组成呢?对此,科学家们推测,在撞击之后形成了大量炽热的物质蒸汽,这些蒸汽就像撒盐粉似的在地球上撒点,月球上撒点,这样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就一样了。
随着人类对月球控索的深入,科学家们肯定会找到越来越多的线索。月球形成之谜的终极答案将会浮出水面。
新知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铮
本专题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专题感谢:朱进(北京天文馆馆长)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