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指挥学院通信战略发展研究所,一支由5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团队”,已圆满完成50余项科研任务,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4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级奖励。近日,笔者走进这个创新团队,寻找骄人成绩背后的故事。
朱帮兴、甘志春、赵弘、丁锐、刘传坤5名博士,原来分在各个研究室,他们中有的是搞技术出身,有的是搞指挥出身,经历各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集智攻关,最终以点带面推动全所科研工作科学发展?“现代科研提倡"联合作战",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每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来完成。”朱帮兴博士说。所党委研究决定,将所里5名博士全部集中到一个研究室,并由朱帮兴担任主任。
“信息系统如何发挥在体系作战能力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通信兵如何实现向信息化转型发展?”这是研究室5名博士进行激烈讨论时的常见主题。在每月的“诸葛亮会”上,研究室成员在听取各个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后,从课题突破点、研究途径到成果创新,充分发表见解、阐述观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5名博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好比5个指头攥成一个拳头,形成了强烈的聚合力和战斗力。”该所所长孟宝宏说。
前年4月,该研究室受领了《多样化任务通信组织运用的战略思考》课题,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将取得成果向应用转化。面对全新课题,在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室里决定将这个课题交给刚毕业的赵弘博士。
这么年轻能挑大梁吗?有的同志开始有些担心。“出了问题算我的,出了成果算你的!”朱主任不断为年轻人加油鼓劲。不久,一份科学严谨的研究提纲出炉,很快消除了老同志的顾虑。接下来,赵弘带领项目组经过几个月刻苦攻关,数易其稿,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年底,该项成果荣获全军通信兵转型研究成果一等奖,赵弘博士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搞科研,人才是资源,环境是关键。”赵弘的破格使用是他们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青年才俊的缩影。他们始终坚持鼓励团队成员冒尖,不讲年龄,不论职称,让年轻科研人员挑重担,老同志主动传经送宝、跟进指导;他们在课题研究上不讲资历,不唯学历,唯一标准就是根据个人的技术专长,有针对性分配课题、把握方向。
“瞄准前沿课题,打造一流团队,争当信息尖兵”,这是“博士团队”面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变革喊出的口号,更是他们迎接挑战诠释出的崇高使命与责任。
汶川地震发生后,针对大型通信装备无法进入、先进通信装备无法使用等问题,该室研究提出“充分发挥传统通信手段作用”等建议,被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迅速采纳,在抗震救灾实践中产生巨大效益。他们还通过反思汶川抗震救灾通信中断对我国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形成《建立国家最低限度通信保障体制研究报告》等理论成果,被总部采纳运用后,在指导多样化任务通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博士团队”始终牢记使命、瞄准前沿,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迅速成长为开展军事通信理论研究、为军委总部提供决策咨询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