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韩燕荣
法制网特约记者 李国文
法制网通讯员 卢曦 杨进
4月,在成空航空兵某团机务大队被空军授予“空军模范机务大队”荣誉称号20周年之际,空军装备部又在此召开了“质量评估标准落实情况观摩交流会”。该大队在“三项整治”中取得一系列成绩:5套维修管理保障措施,3项保障模式创新研究,12套信息化软件等一批整治成果向军区空军兄弟单位推广使用,并受到空军工作组的肯定。
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机务大队,面对新形势,主动作为,在“三项整治”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队长李智介绍说:“抓人员能力星级评定、标准保障流程、加大技术革新,是我们加速机务保障质量和效益提升的"三大引擎"”。
星级评定
激活达标训练“驱动力” 在新修建的“基本技能训练室”里,下士特设员冯力伟正在对照《基本技能训练图表》,利用训练操作平台模拟通电检查过程。小冯告诉记者,去年在年度星级量化评估中评了3颗星,现在正为评到5颗星铆足了劲。
“星级量化评估”是该机务大队在解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标准验证运行上的一个创新。
去年,大队在“学查评用建”活动中对空军下发的“标准”进行了细化量化、编制考试题库,形成了一套考核办法。然而在实际考核中,官兵们认为单纯的理论考试不能全面反映人员的能力素质。
为此,大队邀请师装备部高工,利用几个月时间共同研究论证形成了“星级量化评估”办法,就是将人员能力拆分成理论考核、达标进度、任职年限和工作表现四个要素,由大队考核组定期量化打分。星级评定分5级,最高为5星,最低为1星。评定结果与官兵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只有在年度综合评估中被评为5星级的人员才能编入“机务人才储备库”,成为评选骨干、晋升职务的预选对象。
点击达标进度“充电条”,机组人员达标进度和人员能力素质量化星级评估,立即展示眼前……在某团机务大队质控室,修理厂副厂长王勇现场演示了10版“星级评定管理系统”。王勇介绍,这套自主研发的软件可以对评估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网络发布,确保评估公平、公正、公开。
星级评定实施以来,官兵们“追星”热情高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的多了,搞课题研究的多了。一批尖子人才在练兵热潮中脱颖而出,目前该大队已有空军以上技术骨干26人。
标准流程
勾勒精细保障“路线图” 在飞行训练一线,杨顺林机组的战机最引人注目。各种标记、标线清晰规整,包扎、润滑到位,这架战机已连续两个月被树为“样板机”。
作为大队为数不多的双座机,杨顺林机组担负着繁重的新员改装任务,飞机出动次数全大队最多,却保持着较低的故障率。
如何能将战机维护得如此精细?机械师杨顺林用两个字进行了总结:“标准”。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维修工卡,卡片上图文并茂地将维修作业用标准化、程序化内容一一显示,工具、设备、耗材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一一标明。杨顺林说,现在只需按图索骥,便能确保工作到位,不漏项不缺项。 “一流企业出标准”。走进该大队维修现场,记者深切感受到“标准”的魅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质量效益。
管理程序化——在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无效环节的基础上,总结了飞行三个阶段、定期检修工作、飞参系统地面处理等方面的程序方法,保证维修保障工作有条不紊运行。
资料制式化——对各类维修信息登记本和维修作业指令卡片、操作工艺卡片的制作、填写、保管进行统一规范,并进行制式化管理。
工作规范化——各项工作都定人、定物、定位、定责,各种标识都统一标准,持证上岗、照相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控制精细化——每个飞行日、每个架次、每道关口都需经过人员自检和干部复检,飞机静态质量、飞行过程中质量、维修质量都进行量化打分。
在飞机轮胎上记者看见有一个小孔,杨顺林介绍说,以前判断飞机轮胎报废程度,全凭机械师的经验,现在在轮胎上打下了一个小孔,只需观察轮胎磨损是否超过小孔的深度,便能判断轮胎是否要报废。
为了培养官兵的“标准”意识,大队坚持开展“示范定检日”和“示范飞行日”等评比活动,组织“样板机组”评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总结,集中整治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维修作业等52条问题。反复的教育灌输和实践推动,使标准化、规范化保障深入人心。
大队政委周能告诉笔者,现在“标准化”保障成效已逐步显现,去年大队在飞机少、人员力量分散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高原驻训、体系对抗、海上训练的重大任务,连续第10年被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大队”。
科技创新
开启高效保障“金钥匙” 6月10日,雪域高原碧空如洗。上午9时整,一架架新型战机喷着火舌,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苍穹。该团整建制入藏驻训首飞全面展开,标志高原保障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高原缺氧、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特殊的气候和环境,直接影响战机性能发挥。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模范机务大队”的官兵运用科技创新手段这把“金钥匙”,破解了高原机务保障的一道道难题。
在训练一线记者看到,保障人员手持飞机维修信息管理终端,便能实现维修指令下达、卡片收发传递;坐在外场机棚、修理厂专业工作间便能与塔台联线互通……
大队长李智介绍,大队已完成维修信息化系统、重要系统性能参数量化分析、定检维修管理等12个系统的整合,初步建立起机务保障全要素、全过程智能化控制平台。
质控助理柳定波向笔者介绍了自己荣立二等功的经历:一次在机务再次出动准备中,他利用飞机发动机监控系统,检查发现某架飞机右发动机连续图谱振动值有抬升、发散趋势。他立即报告机务总值班员,中止该架战机的继续参加飞行,后经工作分解检查后发现该机发动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柳定波高兴地说,现在振动图谱叠加、声强频谱分析、大磨粒检测等手段的应用,使飞机发动机质量监控更加精确。去年以来,通过监控确定提前返厂的4台发动机,经工厂分解检查,均发现存在较大质量问题,无误判。
高新技术大展拳脚,小革新、小发明也发挥大作用。他们不仅盯着尖端技术,同时也着力解决维护保障中制约训练效益提高的各种小问题小环节,先后有12项小革新小发明亮相训练一线。
大队专门成立了由3名科研骨干和10名长期从事一线维护工作的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每年拿出专项经费作为研究基金,保障研究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大队已有10多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技术革新奖等奖项。现在,该大队正抓紧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拓展升级,积极研究论证单机维修质量差异化控制方法,着力推动保障模式向“放飞保障"小前台"、技术保障和研究"大后台"”转变。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