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对深圳前景充满信心。 前30年里,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起步,创造了年均增长25.8%的经济奇迹,蜕变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后30年,特区当年的特殊政策已经普惠化。特区还能不能“特”下去?如何保持“特”?未来30年,深圳之路如何走?深港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推辞,不回避,不敷衍。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接受了南方日报等6家媒体的专访。在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王荣给了南方日报副总编辑黄常开等媒体负责人一个详尽的答复。
论政策
中央给的最大优惠
是允许试
问:改革开放已有32年历程,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创办了各种经济新区和试验区,深圳的经验被各地复制了,今天的深圳经济特区还“特”吗?“特”在哪里?
王荣:这个话题前两年就有人提出过。温家宝总理这次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特区不仅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特区要在3个“区”上下功夫———科学发展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特区一定会特下去,但如果把特区仅仅理解为优惠政策,它真的就走向死亡了。30年来,国家给特区赋予的优惠政策的时间,其实总共不超过10年。深圳是第一个经济特区,到90年代初,特区所应用的政策,通过开放城市和各种开发区都已经普遍适用了。深圳经济特区走了30年,它绝没有停止在中央赋予的所谓的优惠政策上。
深圳经济特区过去的快速发展,承担的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并非主要取决于优惠政策。中央给特区最大的优惠是允许试,你可以干,这是最大的政策,也是深圳特区取得成功、为国家做出了不起贡献的最充分条件。这个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不但没有取消,而且这一次总理来,还作了进一步强化。深圳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在今后若干年内,深圳要进行4个方面的先行先试: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论转型
没有新作为
特区就不存在
问:您曾经说过,深圳经济特区30年后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请问如何理解?
王荣: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改革动力如何进一步增强?深圳特区是以改革起家的,但经过30年,我们现在要想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经碰到更坚硬的障碍性因素。当年的改革和每个人的利益增长是完全一致的,所有人分享改革的效益,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方面是每个人有可能是利好,但更要看到,它又是一个利益的深度调整。
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死不掉,还会活得更好;但作为经济特区可难说。要是不再履行改革开放的重任,或者没有新作为,经济特区就不复存在了。特区要担心之处是要如何不断增强改革的动力。
第二,发展方式如何实现根本性转变?作为一个只有30年的城市,深圳实现了快速增长,从一个不起眼的县域经济,发展为一个现代化中心城市经济。现在讲人均、地均,深圳走在全国前列,但就发展方式而言,我们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进一步讲,是粗放式发展,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外来加工型经济贸易的方式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发展方式在深圳已经难以为继,怎样变成科学发展道路的新的动力,这正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社会管理如何真正创新?深圳这样一个在30年内膨胀起来的城市,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牵涉到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希望在新型社会中,更早建立起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更为协调,在社会管理方面有思路创新。
我们相信,再通过若干年努力,深圳在前30年基础上,会找到和前30年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论前景
2015年五新兴产业
产值超万亿
问:深圳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王荣:我们现在一个大的目标是努力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要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付诸新的发展内容:
第一,建立新兴战略性产业体系。深圳在前30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金融、物流、商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这些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我们顺应科技和经济发展新趋势,寻找切合深圳资源发展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5大领域: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科技、新材料、创意文化。预计到2015年,这五大产业可以实现超万亿的生产规模。到那个时候,新兴战略性产业,加上目前的支柱产业,可以占到经济总量的80%以上。到2015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不仅实现了规模的巨大增长,更实现了结构和产业层次的明显提升。
第二,努力跻身国家自主创新城市的国家队。前30年中,深圳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核心技术领域,在国家自主创新领域,深圳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在城市建设方面,打造一个更国际化的先进城市。深圳会更早、更多地引入和营造符合国际惯例、国际规定的规则,使国际化城市的功能更突出。
第四,在深港合作上面实现更紧密合作、更大突破,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通过深港的一体化合作,为改革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论深港关系
深港产业是互补
而非简单竞争
问:在30年的关节点上,您对深港关系的定位有没有新的设想?未来将如何推动深港进一步合作?
王荣:我们会在“一国两制”和粤港合作的框架下推进深港合作,经过若干年各方面的工作,实现3个目标:
第一,产业互补。深圳和香港作为“一体两城”也好,“一城两体”也好,我们将始终坚持产业的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竞争性。过去30年这么做了,今后要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产业互补,发挥好香港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的先发优势,发挥深圳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为香港服务业提供支撑。
第二,经济一体。深圳在做“十二五”规划时,没有局限在深圳的辐射范围内,我们同时做了深港经济一体将来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规划。再过若干年,深港经济一体将形成更强的辐射力,在珠三角、东盟,乃至更大范围内,这种经济一体形成的对外竞争力,对国际的参与以及内部优势的互补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第三,社会共融。随着进一步开放,深圳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建设,我们一些制度的设定,先进理念的引入,两地法规制度的相互借鉴和补充,一些大的战略规划的沟通和交流,都会使得深港在社会层面更为融合。 论前海
前海或成为
改革开放新起点
问:不久前国务院刚刚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规划,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深圳将如何推动规划发展和实施?
王荣:前30年,我们主要在制造业方面开放,开放更局限于经济上的一些合作。新的发展时期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要做些什么?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地予以明确。前海项目,是寄希望于服务业领域,借助于深港合作扩大开放。它会成为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契机。
前海深港服务业合作区,具有全新的开放内容、全新的改革内容。中央、省委不仅仅看重,而且很慎重地在考虑如何让前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新突破,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明确了4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专业服务、信息服务。这四方面将作为首先拓展的内容,深圳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也向香港学习,设立了一个法定机构———前海管理局。
现在,土地的一级开发已经全面展开,招商工作也已经铺开。目标在10年以内,产生1500亿元的经济总量。我们希望前海能成为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的一个地标。将来新的城市中心不仅仅在福田,还会在前海。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黄超张建明
实习生周冠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鲁力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