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常红) “目前我国出现劳动力短缺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农民工就业易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以及整体就业形势向好与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现象并存等矛盾现象。”8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承办的“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问题,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部门和社会保护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在致辞中表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中国政府积极地应对了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及时地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因此,中国不仅成为率先实现经济恢复的国家,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冲击,也得到了有效化解。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最近几年,特定群体的就业困难和部分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交织出现,普通劳动力的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也已经形成,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愈演愈烈。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劳动关系紧张的局面,也开始出现,对劳动力市场的和谐构成了挑战。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向那些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提供有效的社会保护,已经成为一个日渐迫切的课题。
“劳动力市场上也呈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形成认识上的疑惑,即劳动力短缺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农民工就业易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以及整体就业形势向好与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现象并存等矛盾现象。面对这些矛盾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政策制定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过程中有无所适从之忧,研究者也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许多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先行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伴随着急剧的人口转变,即从人口再生产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类型的加速过渡。中国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阻碍劳动力流动制度障碍的逐步消除,特别是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逐步自由化,加快了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进程,顺应了农业份额下降的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逐步消弭着长期存在的冗员现象,人力资源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由市场配置和调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认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非正规就业变化趋势。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务工人员是非正规就业的主体。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近几年非正规就业的比例似乎在不断下降,其主要驱动因素是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在正规部门中工作。虽然非正规就业依然有利于减贫,但它还不是一个增加城镇收入的有效途径。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作为一个仍然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建设,必不可少地需要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经验。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