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母女相依为命13年 母亲打3份工救尿毒症女儿(图)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2010年09月04日08:39

  透析室内,总徘徊着女儿郭斯淇的身影。记者 马青 摄

  文/记者 周晔 通讯员 祁虹 姜甦

  图/记者 马青

  昨日下午3点,大雨倾盆。普爱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一位看上去六七岁的小女孩躺在病床上,面色蜡黄,身材瘦弱。她身边,一位中年妇女仍在不住喘气,头发湿成一绺绺。

  女孩名叫郭斯淇,今年已经14岁了;站在一旁的是她的母亲张燕,她只有38岁。每周两次,张燕都会亲自开着电动三轮车,花费半个多小时,将女儿从古田四路的家中送到普爱医院来做透析。母女俩相依为命,过了13年。

  女儿双肾萎缩成“枣子”

  张燕是硚口牛奶厂挤奶女工,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1996年7月,女儿小斯淇降生,更是她和丈夫的希望。没想到,半年后,命运就在这幸福上划了一个休止符。突然有一天,张燕发现女儿不排尿了。她连忙抱着憋得哇哇直哭的斯淇赶到医院。诊断结果让她浑身发冷:“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影响了膀胱上的神经,孩子以后必须终身带尿管。”

  “这孩子就算养大,也是痛苦,”很多人劝她放弃。丈夫放弃了,很少再过问女儿治疗的事。可张燕从不放弃,她相信“只要坚持治疗,孩子一定会好起来”。她带着女儿跑遍武汉各大医院,还曾到北京等地寻访名医。

  14年来,小斯淇先后接受过9次手术,全身刀痕累累。可幸运女神却偏偏遗忘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儿,六岁时,斯淇两次神经移植手术失败;多年来造瘘口反复感染;由于长期病痛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双肾萎缩到只有枣子大小,最终被确诊为尿毒症。

  丈夫离开苦命母女

  1998年,牛奶厂破产。为给女儿看病,她卖过鱼,做过早点,在超市站柜台,去商场当售货员。2006年,张燕和早已恩断义绝的丈夫离了婚。婆家再也指望不上了,她只有更辛苦地工作。这些年来,在亲戚朋友和好心人帮助下,她为女儿赚出了10多万元的治疗费。小斯淇一边治疗,一边上学,勉强读完初一。

  今年1月份,斯淇食欲急剧下降,手脚无力。张燕带着孩子住院。可斯淇状态越来越差,肺部感染,喘不上气,血压很高。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张燕苦苦哀求医生“一定要救孩子”。母亲流着泪劝她:“你难道要赔进去一辈子吗?”张燕很肯定:“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要让她活下去。”

  张燕的坚持感动了医生,妈妈的希望仿佛也传到了小斯淇的心里。一针强心剂下去,原本已奄奄一息的斯淇又挺了过来。

  4小时手术打通生命通道

  3月,张燕将女儿转入普爱医院。此前,斯淇一直靠临时导管作为透析通道。但临时导管使用寿命短,容易感染,也易产生血栓。必须建立动静脉造瘘管,以便长期透析。

  因为长期病痛,小斯淇非常瘦弱,动脉血管仅14毫米粗。手术难上加难,很多专家连连摇头。如果不能及时手术,斯淇无法按时透析,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8月初,普爱医院肾病科主任许传文和吴玮聪、黎妮一起,针对郭斯淇的实际情况反复讨论。24日,他们为小斯淇进行了手术。

  近4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生命通路”打通了!主刀医生吴玮聪说:“是张燕的坚强和乐观感动了我,手术才会如此顺利”。他很佩服张燕:“她是我见过最乐观、坚强的病人家属,不管多难,我总看到她在笑”。

  日打三份工,月付3000元

  如今斯淇的生命,就靠着每周2次透析来维持。透析费用加上平时的药费,每月都要3000元左右。为凑齐医药费,张燕找了三份工作:厨师、交通协管员、踩麻木。

  她每天6点起床,照顾女儿。上午给一家公司做饭;中午回家休息不到半小时,就换上协管服,从1点站岗到7点。晚上出去开麻木,麻木是找邻居借钱买的,至今钱还没还。

  提起这份活儿,张燕有些不好意思:“我知道政府不让,可是没办法”。开麻木时间自由,女儿要看病、做透析,她还能开车送去,省车费。有两次,警察拦下麻木。她掏出女儿的病历、残疾证,给人家讲女儿的事,被“网开一面”。

  太累,就趁女儿做透析时倒在旁边睡一睡。太苦,闷在被子里大哭一场,擦干眼泪接着忙。

  3月份住院时,病友送了小斯淇一部手机。张燕晚上踩麻木,常能收到女儿的短信:“妈妈,你累不累,早点回家”。这时候,她心里甜甜的,再累都不觉得。

  长年患病,身体的缺陷,让小斯淇变得内向、怕生。只有跟妈妈在一起时,她最开朗。看着女儿,张燕心疼,也辛酸:“伢说话少,但心里比谁都清楚。她特别怕我不管她”。

  曾经有一次,医生当面劝张燕:“孩子的病难得治,你干脆放弃,免得受拖累”。斯淇听了,不哭也不闹,只是直勾勾地盯着母亲。张燕明白:“她是告诉我她想活”。

  一天晚上,斯淇突然对张燕说:“妈妈,医生说我活不过18岁了,可我不想死。”张燕抱着女儿:“原来医生说你活不过14岁,可你不是好好地过了14岁生日嘛。妈妈让你活过了14岁,就一定让你能活过18岁!”母女俩抱头痛哭。

  再苦,再累,张燕没有想过放弃。亲戚朋友心疼她,总让她“为以后想想”。她说,我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女儿就是我的现在,我的一切”。

  离婚后,张燕带着女儿在常码头一处民房里居住。每个月租金200,她也负担不起。

  去年,她向娘家求助。年事已高的父母本就和兄嫂一家三口挤在一起,她不好意思,可实在没办法。哥哥将她接回家里。娘儿俩和母亲挤一间房。母亲打地铺,让娘儿俩睡床上。

  提起这件事,很少流泪的张燕总是泪湿眼眶。去年3月,她申请了廉租房。如今女儿病情稳定,她最大的心意就是申请通过,能赶快搬出去:“真不好意思再给他们添麻烦了”。

  编后:亲爱的读者,您能伸出恻隐之手帮帮这对苦命母女吗?爱心人士可直接和张燕联系,也可通过本报传递爱心。张燕电话是15872419414,记者周晔电话13296643366。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帮帮她们母女,让小斯淇活到18岁,活得更久。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