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记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05日19:41
  新华网南京9月5日电 题:吾俚农村的政治家——记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记者朱旭东、刘巍巍

  江南水乡常熟的农民们说,蒋巷村的常德盛,真是“吾俚(我们)农村的政治家”。

  乡亲们说,常德盛治理蒋巷村44年,把这个当年出名的穷村子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与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一模一样。难为他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想得如此长远,干得这样实在。他不是政治家是什么?农村基层干部都应该向他学习。

  只会在农村搞工业不算本事

  常德盛67岁,个子不高,面容和善,乍一看与一般农村干部没啥区别。多一些接触后,发现他跟人讲话时眼神真诚,言语坦率干脆,很有亲和力。

  走进蒋巷村,立即感受到它的富足。186户村民,家家都有一幢花园别墅。另外还有150套公寓,供村里老年人免费入住。村民家中的电话、数字电视、有线广播、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安装建设均由集体投资,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

  近几十年,有的苏南乡村虽然工业迅猛发展,可是锦绣江南迷人的田野风貌却渐渐消失。而蒋巷村,却依然是“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保存着鱼米之乡的优美风景。在“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这些新理念流行开来之后,乡亲们不得不佩服常德盛的非凡眼力。他们说,常书记真是吾俚蒋巷村眼光最远的总规划师。 支撑蒋巷村经济的最大支柱是工业。这个村的“常盛”牌轻、重钢构件及轻质建材系列产品是江苏同行业唯一的名牌产品。2009年全村完成社会总产值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农民66%的收入来自工业,其他收入的一大半来自四家改制企业上交村集体的股金分红。可是,身为“全国乡镇企业家”的常德盛却说:“只会在农村搞工业不算本事。既发展工业,又不污染环境,不蚕食农田,还要能长期反哺农业,这才是真本事。”

  记者发现,蒋巷村的村民们对“农民”这个身份非常自豪,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多数城里人。在常德盛的带领下,他们建设了1000多亩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种植。他们还在自己的村庄大搞农业旅游,建成开放了村史展览馆、江南农家民俗馆、农艺馆、度假村、钓鱼台、采摘区、游乐区、动物观赏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9年,这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1966年9月,常德盛就任蒋巷村(当时叫生产大队)大队长。那时的蒋巷穷得出名,大队部是借用村民的草房,没有凳子,开会只能站着。当时有句口号,叫做“改天换地”,上任那天,常德盛面对烈士陵墓鞠了三个躬,说:“天不能改,但地一定要换!”从那时起,常德盛点燃了蒋巷人真正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这希望之火,至今仍在熊熊燃烧。

  没有新思想算不得新农民

  “新农村要靠新农民”“ 没有新思想算不得新农民”,这是常德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个只上过农业中学的老“村官”,早在十几年前,在蒋巷村的村民生活逐步宽裕,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时候,就谋划着给他们“换脑子”。

  常德盛没念过多少书,但他认定,民风就像空气,如果没有新鲜纯净的空气,再怎么浇水施肥也开不出鲜艳的花朵。因此,他将农民文化建设与净化民风相结合,以新民风塑造新农民,收到了显著成效。他也因此获得了“农民思想家”的雅号。 几年前,为激发村民学习热情,村里向每户赠送5份报刊。按照常德盛的习惯,做一件事就必须见效。送报刊上门后,就必须让村民真正拿起报纸刊物来看。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最后他还是采用了最有效的老办法:率先示范。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在下午安排2小时读报时间,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还不时用笔在报纸上勾画。“书记经常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报纸,把有用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读给我们听。”村民蔡利兵说。

  榜样的作用很明显,在常德盛的带动下,蒋巷村民读书读报热情高涨,并开展了读书心得有奖竞赛活动。40多岁的戴永林去年获得了1000元奖金和800元奖品,他自豪地说:“现在我家里也有500多本藏书了。”

  结婚办宴、孩子生日、老人做寿是江南农家的大事,为了款待宾朋,主人往往在家门口摆上几十桌宴席,聘请大厨现场烹制。几天酒席下来,杯盘狼藉、噪音扰邻。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德盛将村民宴请统一到村农家乐餐厅举行,餐厅免费提供场地和桌椅,既改善了就餐环境,又减少了对村容村貌的破坏。

  “小细节体现大变化。”苏州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世南说,常德盛用人文精神和开放意识改造着蒋巷村,同时也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的文明图景。

  在今天蒋巷村的村民图书馆,有3000多册藏书、8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来此学习的村民很多。不过更多的村民还是在家里读书看报上网,因为这些文化用品已经完全普及了。头脑充实起来的农民们,开始自觉思考村里的发展、参与村务的管理,在有了“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后,“新风尚”又成为蒋巷村的一道新风景。

  没想到“民主管理”的作用这么大

  在许多人看来,“民主政治”是城里人的事情,与农民关系不大,然而在蒋巷村,村民们说,他们之所以称常德盛为“吾俚农村的政治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常书记在推行民主管理方面下了大工夫。

  常德盛说,他多年来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蒋巷村的村民明白,可以不用面红耳赤地去通过吵架实现各自的“心愿”,而应该通过遵守村规民约来约束别人和自己,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不仅可以通过遵纪守法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还可以通过体体面面地参与村里的民主管理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 在常德盛的倡导下,蒋巷村形成了村民处处讲究政治权利的风气,大事小情不能只由干部说了算。多年来,凡是关乎村里发展、涉及农民利益的事,都要经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群众怎么想、“两委”怎么干,大家心里都不含糊。

  2009年,村里的水稻产量不太理想,尤其是香粳米产量更低,加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水稻利润微乎其微。村民蒋建明为此建议村里给予种植户适当补助。获知这一消息后,常德盛立即带人了解水稻长势和市场行情,很快作出给予种植户每公斤6分钱补贴的决定。蒋建明高兴地说:“老书记把村民的意见当成天大的事儿,我们心里自然舒坦。”

  几个月前,有村民反映,村里的门户网站对旅游资源推介不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多挂一些村里旅游方面的介绍,以吸引游客。建议一经提出,常德盛就督促工作人员加强网站内容维护,同时发动本村网民利用各自网络资源,推介蒋巷村的旅游事业。

  人心通则事事通。2006年以来,蒋巷村每年年底都要向全体村民征求对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能解决的合理解决,不能解决的合理解释”,及时给村民回复,进一步理顺了村民的心气神。据统计,2009年度村民对“两委”的“满意”率达91.4%,“基本满意”率为8.34%。

  初秋的蒋巷,千亩农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果园里的瓜果早已飘香,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每个劳动者都有享受选择的自由却又不失农民本色。”远道前来参观取经的山东农民沈启德赞叹地对记者说,“原来农村也能这么美,农民也能活得这么有精气神,常德盛和蒋巷村为俺们中国农民鼓足了劲儿。”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