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建设新农村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记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上)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9月06日07:06
  本报记者丁国锋

  走进鱼米之乡的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地界,田野里稻浪翻滚,道路两边绿树成阴,农民的别墅小院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村口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货车显示了这里村级经济的繁荣。这一切,与二三十年前作为低洼地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完全是“天壤之别”。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蒋巷村,不仅仅是常熟的工业强村,产值超过10亿元,而且还是苏州大市范围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建成了1000多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建成了600多亩水果、水产养殖立体化种养园。蒋巷村也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等10多项国家级殊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完全是因为有了村书记常德盛这样的带头人。

  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一半以上的小伙子到35岁都娶不到老婆。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的。

  “在没有开通公路以前,这里因为处在三县交界地区,交通偏僻,加上村里大部分都是低洼地,河塘纵横,很多农田不得不长期闲置,即使是种上了庄稼,也常常被水淹。”常德盛却没有退缩,响亮地喊出,“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此后10年间,他带领着村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治水改土工程,平坟、开沟、填河、修路,在全村劳力不足400人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奋战,硬是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50多万土石方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成为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而“换地”的成功,也使常德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点燃了蒋巷人希望的火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一直与稻麦打交道的蒋巷人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在摸索过程中徘徊了10多年,错过了发展乡镇工业的最好机会。身为村书记的常德盛在思考发展出路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着如何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富民强村之路。

  1992年,常德盛带领村党组织一班人开始向工业进军,经过到上海、南京等地详细的市场调查,看中了当时国外非常流行、而国内还鲜为人知的彩钢复合板项目,创办了“常盛”建材企业。很快,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蒋巷村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进了生产流水线,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

  “刚进入市场销售,面对无人问津的境地,常书记亲自做起了供销员,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华东各大城市。”村干部介绍说,他甚至还发生了一次车祸,把左眼都撞瘪了,整口牙齿撞错位,膝盖也骨折了。但他被抢救苏醒过来,第一件事还是琢磨着彩钢复合板如何推销的问题。如今,常盛集团下属4家企业2009年产值达9.6亿元,实现利税达6587万元。

  村富了,村民富了,但是常德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变,一心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共产党员本色没有变。从1993年到2005年期间,常德盛获上级核准的工资奖金总额为227万元,他却退回了134万元用于村委会各项建设,按规定在企业可以获得的业务包干费近千万,他也分文不拿;企业转制时,作为亲手打造的企业以及常盛集团的董事长,他本可以持股数千万元,但他坚决推辞。他说:“在我所有的职务中,首先是党委书记,其他的职务和工作都是我按照党性原则来做的。”

  常德盛以其实实在在的行动,宣誓着一名基层普通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

  本报常熟(江苏)9月5日电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