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9月7日电(记者 吴俊 车晓蕙)“深港之间已不再是热恋期间的情侣关系,而是进入稳定发展的夫妇关系,双方紧密相连,一步都不能离开。”这是今年8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迎接到访的深圳市长许勤时,对深港关系做出的形象比喻。这个妙喻令曾荫权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从“沙头角之恋”到“前海之约” 深圳和香港的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得那么美满。30年前的深圳,不过是一个粗布麻衣的渔家女,在香港这位珠光宝气的“表哥”面前难免逊色。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助理总研究主任方舟给记者讲述了当年的一个故事:1981年,当时的深圳市领导请了一批香港的规划和测量师为深圳做规划,当时深圳刚刚从宝安县变过来,城镇只有3万人口,要修深南大道作为深圳的主干道。香港的专家问:“这个主干道要按多少人口来规划?”那时候深圳市领导心里也没有底,说:“按30万来做吧。”香港的专家认为太多了,说:“你现在只有3万人,怎么按30万来规划呢,是不是差得太多了?”谁也没有想到,30年后,深圳的实际管理的人口竟超过1400万。
或许是因为“身份悬殊”,最开始深圳和香港的交往大都处于“半地下”状态,“约会”地点在深圳沙头角。今年86岁、曾任宝安县公安局副局长的曾发回忆说,当时香港很多商品都是内地没有的,因此深圳人常去与香港相连的沙头角,隔着铁丝网从对面村民手中买一些时髦的东西,如香皂、毛巾、雨伞、化妆品等。 深港之间的交往最早从民间走向官方,可以追溯到蛇口的那一声炮响。1979年,隶属于交通部的香港招商局,在宝安县的蛇口全资创办了内地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出口加工区。当年7月2日,开发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开山炮响,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也宣告了深圳与香港的交往正式拉开帷幕。
深圳实行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外商和港澳台商人前来投资兴业,大量承接香港“三来一补”电子工业转移,在“前店后厂”的初级交往中,深圳这位“渔家女”一天天脱胎换骨,日益光彩照人。
而不断传来的福音,则令深港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1997年香港回归、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201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让深港“双城恋”一次又一次升温。深港两地政府通过跨境工程、商贸、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双方产业融和渐入佳境,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如今的深圳人,不必再贴着铁丝网追求“香港梦”,深港交通的对接、“一签多行”的便利,让他们随时可以去香港一饱眼福。而香港人,也不再对这个远房“表妹”刻意保持距离,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香港人也爱到深圳吃饭、喝茶、休闲娱乐,内地的实惠与舒心,带给他们别样的享受。据统计,近年来,在香港注册结婚的每十对新人中就有四对一方来自内地。
深港这一对爱侣,如今正在为共建“深港国际大都会”而努力,为了促进双方进一步融和,他们已订下“前海之约”:今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这一天,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这份“生日礼物”备受瞩目,海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寄予厚望,称前海将成为深港一体化的“桥头堡”,将为深港两地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全面融合探路。
尊重差异性的“现代恋爱观”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认为,深港这对“恋人”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遭受过外界的诘难与质疑。他们的恋爱之树之所以屹立风雨、茁壮成长,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也得益于他们双方的理性与智慧。维系这段“恋情”的,不是“男尊女卑”的依附关系,不是没有原则的让步与妥协,而更像比肩而立的大树,相扶相携而又彼此独立。
深港双方的交往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展开的,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套价值观,使“双城之恋”难以回避制度的考验。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助理总研究主任方舟说,这些年来,香港人对于“一国”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金融风暴、SARS期间中央给予的支持,香港人也看到国家的进步,并为此感到骄傲。近几年香港已有大批年轻高学历的“移民族”回流,同时,超过100万香港人开始到内地去工作生活,落地生根。
深圳与香港的关系,也从30年前深圳单方“受惠”,变成互利互惠。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陆健说:“不仅深圳需要香港,香港也需要深圳。”陆健告诉记者,内地75%的供港蔬菜通过深港口岸运往香港;内地访港游客成为拉动香港旅游零售业的“VIP”;香港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拿到深圳产业化,以深圳为桥梁辐射内地市场;深圳绝大部分IT设计企业都到香港研发中心做产品测试,香港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金融业为龙头的香港高端服务业纷纷在深圳拓展疆土,深圳则支持企业赴港上市,中国平安、比亚迪、创维等一批产业巨头相继登陆港股市场……
深港双方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利益共同体”,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截至2008年6月30日,深圳港资企业税务登记户数已突破了1万家,投资领域也由从事初级产品加工业务和制造业发展到制造、批发零售、物流、金融等多行业的组合,独资超过合资成为港资投资的首选方式,呈现出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领域多元化、技术水平自主创新的特点。
联袂闪耀国际大舞台 今天的深圳欣欣向荣、雄心万丈,已不满足于充当香港大哥的“贤内助”,而期待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与香港双双亮相、联袂共舞。
陆健告诉记者,深港两地政府已经多次以“深港联合招商”的名义在国际市场上招商,发现“深港”的招牌远比单一的“深圳”或“香港”吸引眼球。这是因为,香港能提供高水平的研发和技术,深圳能提供低地价、低成本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双方的联合优势远超过单一优势。
陆健说,“"香港研发+深圳制造"是一个十分具竞争力的合作模式。”预计年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杜邦太阳能薄膜电池板项目,就是深港联合招商的典范。深港两地政府2007年5月签署《关于“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合作。作为“深港创新圈”落实发展的首个项目,也是深港两地联合招商的首个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杜邦太阳能薄膜电池板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研发中心设在香港科技园,生产基地落户深圳光明新区。该项目在深港双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展迅速,从设计到厂房使用还不到两年时间,2009年11月已在深圳光明新区投产。
深圳和香港联袂亮相的另一舞台,是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城市/建筑为主题的国际双年展,两年一届,自200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去年的双年展以“城市动员”为主题,首次实现深港两地同时同主题展出。参展项目来自五大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展作品70%来自国外。 “深港一体化”“同城化”“共同市场”“深港国际大都会”……深港合作的未来令人期待。方舟说,现在内地居民来香港,很多还是旅游消费的模式,来玩一次顺便买东西,以后要变成即兴消费的模式,随时想来香港都可以来。对香港来说,同城化以后,实际上就是把深圳的1400万人口和东莞、广州的数千万人口都变成香港的本地消费市场,这样香港本地的消费市场就扩大了,就业机会也变多了。
方舟认为,这个新的城市共同体还将形成新的分工。例如,香港在航运方面过去主要是码头装卸业,将来要逐渐发展为伦敦这样的航运服务业中心,而把码头业务交给深圳或珠三角其他城市来做,形成上下游的分工。
深港双城三十载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两地企业。据香港美国商会负责人介绍,他们做过的一份调查显示,会员对香港的营商环境非常乐观,因为“香港内地间货物、资金、资讯、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融合,超越了任何人的预期”。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