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寻常李杜 何日飞入“艺术家”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9月08日04:35
  央视青歌赛,一位身着华服的参赛者正在回答考官余秋雨的提问。问:床前明月光,下句是什么?参赛者尴尬地扭动身体,最后回答:不好意思。看到这一幕,有人心生暗恨:上了多年学,这么简单的题都答不上来;也有人哭笑不得,60多岁的邻居婆婆略带晋南口音说:疑是地上霜么。

  青歌赛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素质考试”消失一段时间后,今年顺应民意回归了。但与以往相比,文化素质考核的正确率下降不少,观众失望的同时不免生出几多担忧:没有了文化的艺术能走多远?加上近年来高考艺术类考生专业课与文化课孰轻孰重的讨论甚嚣尘上,人们不禁要问:搞艺术真的不需要学文化么?

  主观不重视导致基础丧失

  山西黄河少儿艺术团的刘志伟老师说:“青歌赛的很多选手专业都很棒,但对文化课很抵触。这个种子是从源头上就种下的。当初参加高考的时候,对文化课重视就不足;进入高等院校后,由于对专业的要求更高,主要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训练,很多人就是有空闲也不愿意学,甚至导致有些人对文化知识"厌恶"。”

  有统计数字显示,艺考生文化课过线率只有30%左右。数字确切与否姑且不论,但应该不夸张。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考生本人对文化课不够重视外,还有多种因素。

  “我的时间都分给专业课了,文化课一塌糊涂。”今年参加高考的部分艺术生如是说。“很多艺术生从一开始就没把文化课当回事儿,总认为前途要靠专业,把专业搞好更重要。”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李劲说,艺术生大部分荒废文化课时间较长,例如学习画画期间,无暇顾及,加上有些学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文化课形同虚设,文化课积贫积弱的现象,自然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不少学生即使考上艺术院校,答不上诸如“床前明月光”的题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学生“旋舞”是一名学艺术的高中生,对此感触很深。他说,学校有很多老师无法理解这点。一开始学校就对学艺术的不怎么重视,所以安排的文化课老师也并不怎么好。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学艺术的学生,文化课本来就比较弱,需要一个好的文化老师教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现实中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学习一般,家长就让转投艺术;有很多学生一开始打算通过文化课考试上大学,后来因为文化课学不好,就转行学艺术。很多艺术院校教师觉得不可理解,难道艺术就那么好学?难道转而投向艺术就不需要文化底蕴吗?李劲说,首先,学生必须知道一种情况,艺考生高考失败80%的原因,不是因为专业课没过关,而是因为文化课没过关。其次,学艺术也是一件很苦的事,用脑程度比文化课差不了多少,而且更需要悟性与灵性,这些都是多方面知识累积的结果,并不是单纯靠专业知识可以获得的。

  全面提升修养才能造就大师

  目前,艺术专业一些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知识面较窄,文化知识缺失,尤其是文学、文艺学、美学、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修养欠缺更大。2008年,某高校艺术学院对其2007年毕业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追踪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有近7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阶段专业技法的学习较为扎实,而人文知识学习不足,知识面较窄。因此,他们毕业后感到难以适应设计和创作工作,尤其是面对不同文化层面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新意。

  投身艺术事业的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其量也就是个艺人、匠人,永远成不了大师,艺术在其手中传承永远也无法发扬光大,甚至还会倒退。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说,大家总觉得,学艺术没必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个认识是非常错误的。纵观在艺术殿堂留下身影的名家大师,多是才华横溢、触类旁通者,究其原因,是他们在早年的学习经历中博览众长,厚积薄发,等到创作高峰到来,得到质的提升。而我们很多参加国际比赛的青年艺术家,得到的评语往往是“技术精湛,尚欠修养”,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作为艺术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修养是什么?修养从哪里来?刘志伟表示,不断地学习文化,丰富各种知识,积累经验,感受人生,才能做好设计和艺术创作,没见过“没文化”能成为卓越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对艺术生来说,文化课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未来职业的敲门砖,不能只执着于眼前而忽视后续的力量。

  改变窘境要补足全民营养

  李劲说,我知道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好,各方面都寄予很高期望,上大学,考硕,读博士,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心中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有多强烈,谁问过?有很多朋友工作了,甚至有了下一代了,才敢重温旧梦,从简谱开始一点一点学音乐。

  目前教育重视的是文化考试、学生成绩,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对于艺术类考生来说,把专业课放在重要位置是无可厚非的,学习艺术要占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要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在各种文化知识的累积中,时时皆有艺术创造的可能。谭克俭说,如果教育质量只是狭隘地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是狭隘的,向社会输出的公民只会越来越缺乏内涵,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也会越来越低。

  余秋雨在一次演讲中说:“那些文化知识,不是考参赛者而是考电视观众的。”“观众可能都记不住歌手的名字,但是记住了李白、杜甫。”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这种熏陶是针对社会大众进行的。就现状而言,单一地说改变艺术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比较困难,只有从全民普及抓起,改变现状才有可能。

  青歌赛的题目基本上属于中小学时期接触的文史常识,在选手们的雷人答案不断出现的同时,观众也需要暗自思忖:我又知之多少?在印度,几乎人人都知晓泰戈尔,在俄罗斯,托尔斯泰耳熟能详,在我国,应该妇孺皆知的李白、杜甫恐怕也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青歌赛选手的窘境,不妨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做起。

  本报记者 程国媛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