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小河流治理急速“补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0年09月09日01:00
  今年汛期,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业内人士指出,中小河流因长期缺乏投入,堤防脆弱,一些河段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制约了当地防汛抗洪综合实力的最大发挥

  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脆弱,除了资金外,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思维也是其根本原因之一。而这一思维又是受到了长期扭曲的政绩观的影响。投资防洪设施,与投资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几乎是个不能直接带来GDP的“折本生意”。与资金配套落实的问题比起来,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的轻视态度,或许才是让中小河流治理陷入被动的要害。

  有水利专家称,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县,在各县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从河流上游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保护人口和农田,进而实行其他的治理,一年不能实施就分批治理。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主要江河流域都发生了洪水,据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2009年底和今年6月,财政部商水利部共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亿元,开展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针对今年汛期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的现象,8月初,财政部商水利部又追加安排20亿元,同时决定提前下达2011年资金计划30亿元,重点用于今年洪涝灾害严重或发生超标准洪水的河流河段治理。目前,加上地方已落实和正在落实的配套资金,中小河流治理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

  据悉,全国有2/3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防洪标准。中小河流洪 涝 灾 害 损 失 占 全 国 的70%-80%,死亡人数占2/3。显然,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防汛抗洪工作的薄弱环节。

  从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来看,中小河流防洪堤坝和农村水利设施的加固,已到关键阶段。这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小河流为何屡屡险象频出

  今年暴雨形成的洪水,对我国江河堤防提出了严峻考验。6月21日,江西抚河率先决堤,10多万名群众被困,被洪水淹没的农田达到135万亩。7月11日,安徽安庆市境内长江支流大沙河下游柏年河段堤防发生多处漫堤溃破险情。随后,辽宁铁岭胜利河阿吉段河堤决口。从今年发生的汛情看,大江大河往往能安全渡汛,而一些中小河流却为什么险象频出呢?

  有专家认为,实际上我们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河流整治的老本。中小河流因长期缺乏投入,堤防脆弱,一些河段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制约了当地防汛抗洪综合实力的最大发挥。

  据了解,至2005年底,中国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本能防御主要江河常遇洪水。然而,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通过群众投入劳动力进行治理的,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

  其实,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就曾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2009年6月30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也正式通过审查。

  对于为什么至今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得不到很好解决的疑问,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说:“中小河流的问题,并非三五年的工程建设所能解决的,远期的规划与近期的实施方案仍有很大差距。”

  另外,整治中小河流与大江大河有中央财政做后盾不同,根据现行的投资渠道,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三个来源。

  以某省统计为例,到2009年底,该省专项规划内668座病险水库批复总投资69.7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1.64亿元(其中中央36.48亿元,省级8.08亿元)。这份数据显示地方配套资金并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些地方而言,由于治理中小河流很难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哪怕是比例如此小的一部分资金也很难解决。

  “我下乡的时候就参加过冬修春修的劳动,给堤防加土、给河道清淤。”程晓陶说,“那时搞水利是很艰苦的,自带工具、口粮,也没有工钱,可农民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保护的是自己的家园,灌溉的是自己的粮田。大家感念新社会的好处,说是靠了共产党靠了政府,分散的农民才能组织起来,才有了这些能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

  然而,在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水利冬修春修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小河流治理不再有免费的午餐,堤防维护都等着上级拨款,而一些地方政府治理投入又不足,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许多中小河流,即使争取到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也无力解决配套资金,这就导致现在一直在吃早年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老本,防洪体系日显脆弱。因此,导致了中小河流有险不治、常年失修的现状。

  当然,除了资金外,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思维也是其根本原因之一。而这一思维又是受到了长期扭曲的政绩观的影响。投资防洪设施,与投资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几乎是个不能直接带来GDP的“折本生意”。与资金配套落实的问题比起来,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的轻视态度,或许才是让中小河流治理陷入被动的要害。

  从城市内涝到农村被淹,一个相同逻辑被无数次重复:为政绩而重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因为不能“立竿见影”而被长期忽略。事实证明,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去治水,只能使暴雨和洪水变得愈加“防不胜防”。治理中小河流应因地制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意思是说,禹以水为师,依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

  程晓陶提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防汛方案,将是一条可行路径。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真正补好“中小河流治理这一课”。

  中小河流治理首先要明确河流分级管理的责任,每一个河段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乡、具体的市、具体的镇。而且应该有一套评估办法,做得好的地方,给予一定奖励,做得不好的,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不是做得越不好,得到中央的投入越多。

  时事评论员杜平提出,要有一个强制性的计划:“比如地方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所管辖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防治自然灾害没有效益,没有利润,所以要有强制性的规定,地方官员才会当做任务来执行。”

  也有水利专家称,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县,在各县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从河流上游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保护人口和农田,进而实行其他的治理,一年不能实施就分批治理。

  马克思在探讨东方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时,曾对治水与东方社会的政治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指出东方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水利事业作为国家的公共活动。

  中国治水史源远流长,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不但催化了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而且对自夏商以来直至明清一直延续4000多年“家天下”的“单人统治的政体”这一专制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大规模的治水活动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财富和力量,需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政府的权威和中央的集权有其必然性。

  滔滔洪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灾难,也是一次反思我们行为的机会。否则,我们还是很难走出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涨越高的怪圈。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