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盖茨和巴菲特称中国之行无意“劝捐”(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14日16:28
“股神”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吴晶 崔静 程志良)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14日以亲笔信的形式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这是盖茨和巴菲特首次公开阐述中国之行意图。

  此前,盖茨和巴菲特共同发起一项名为“财富捐赠承诺”的倡议,号召美国富豪将自己的一半财富捐献出来。倡议得到40个美国富豪家庭的支持。然而,当盖茨和巴菲特宣布将于本月末在中国举办一场慈善晚宴、并邀请50名中国富豪参加时,很多人猜测聚会主题将是“劝捐”。

  盖茨和巴菲特在信中明确表示:有些人猜想我们此次中国之行将劝说人们进行捐赠——其实,并非如此。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倾听,以及与那些对慈善活动感兴趣的人分享经验。

  尴尬的事实是:中国富豪对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的响应并不积极。根据美林财富管理和凯捷最新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拥有净金融财富(不含主要居所)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国富豪人数位居世界第四。日前,两名中国富豪——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和爱国者电子科技公司总裁冯军宣布将“裸捐”全部财富。

  一些舆论评价说,不少中国富豪将慈善晚宴视为一场“劝捐”的鸿门宴,恐避之而无不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两国的慈善理念、制度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值得深思。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要把财富留给后代”的传统观念以及慈善免税机制缺位等原因外,“官民不分”的慈善事业运作模式也使中国富人对慈善捐赠缺乏信心。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认为:“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两名长期关注并倾力于慈善事业的美国商界大亨在信中对中国的慈善模式进行了判断:“财富捐赠承诺”只是众多慈善形式的一种。我们尚不了解,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模式是否合适。中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此中国的慈善模式也会有自己的特色。

  两人认为,慈善捐赠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今,当代中国人更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为后人树立慈善榜样。这些努力很可能会对中国现代社会慈善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2006年前,中国慈善事业年捐款额仅为50亿元左右,参与公益的志愿者凤毛麟角。而2009年捐款额已增长到500亿元,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激发了中国人积极捐款、热心公益的热情,当年全国慈善捐款额一举突破千亿元。

  但也必须看到,中国在经济竞争力增强的同时,慈善指数不高。总部位于英国的慈善救助基金会近日发布的首份全球慈善指数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3个国家中,中国仅排在147位。只有4%的中国人曾拿出时间从事慈善工作。

  无论从运作模式还是资金规模看,中国的慈善事业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慈善基金会总数不足1800个,而同期美国慈善基金会的数量已接近10万个;慈善捐款虽然快速增长,但总量也仅有500亿元人民币,不足美国慈善捐款规模的三十分之一。 在盖茨和巴菲特看来,参与慈善并非只有捐赠这一种途径。他们在信中指出:“在整个中国社会,我们都看到了慈善的力量!慈行善举并非仅限于富裕阶层。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并不亚于一个富裕的人捐赠大笔财产,两者同样值得赞赏。”

  他们强调,做慈善可以有多种方式,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其对慈善事业的热忱将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我们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聆听和学习中国的经验,并分享把财富尽可能多地回馈社会所带来的兴奋和喜悦。”

  一如在美国发起“财富捐赠承诺”倡议,盖茨和巴菲特在信中再度向所有人发出号召:“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正如中国那句古老的名言所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在即将到访中国展开“慈善之旅”前夕,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14日针对新华社记者提出的书面问题,发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回应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