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经济转型成果如何分享(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15日08:31
转型,拥有一面旗帜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国情的呼唤、中央的部署、时代的使命。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远去,二次探底的警钟仍在敲响;土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流失,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减弱;工资要集体协商,要尊严生活、体面劳动的呼声愈加清晰有力。在这三重倒逼之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退路,惟有转型。然而转向哪?怎么转?谁来转?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求解。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地。这里最早感受到转型的压力和阵痛,也最先开始转型的思考和探索。前不久,半月谈编辑部举办了“长三角发展转型论坛”,来自长三角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和地方领导会聚一堂,大家共同就发展转型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碰撞。与会的记者长期深入一线采访,地方领导是转型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了转型中的探索与变革;他们的所思所想,求解着转型中的疑难和困惑。

  长三角所取得的成绩,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光辉注脚。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样是今日中国所承受转型压力的缩影。压力来自三个“倒逼”: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倒逼。美国及欧洲经济正在经历着“再工业化”旅程,这无疑给中国制造平添了更大的压力,现实正逼迫我们再次寻觅自己的出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红利逐步流失的倒逼。我们在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正渐渐弱化,高端的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却还远远无法满足今天发展的需求;

  社会公平诉求、民生权利保障的倒逼。新生代农民工大批涌入城市,他们正在崛起为中国新城市化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需求。

  问题当然不会自己解决,我们如何破解困局,如何疏导、转化压力,使之成为下一步转型发展的动力?压力来源有三,我们也该针对压力来源直面问题,以之作为我们破解转型难题的导向。

  产业转型,抓大扶小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说过: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

  根据他对东亚、欧洲、北美等地区一些国家的调查研究,凡是拥有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的地方,相对来说社会比较稳定,矛盾比较少,贫富差距也会比较小。

  以往我们在谈转型升级的时候,往往会对大型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个常规的逻辑,大型企业体现着国家在这一个领域之内的竞争力。大型企业的转型固然是我们要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方向,然而在“长三角发展转型论坛”上,却有不少与会者纷纷对中小企业在转型期的独特作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本次论坛上,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沈锡权就表示,转型不要走入误区,不要轻易对那些小企业、占GDP很小的部分加以否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只发展大企业。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所有垄断企业、大企业比较多的地方,并不是普遍的民众收入高的地方。

  如果从民众得到更多社会财富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尊重那些中小企业。一个良性的社会要鼓励更多的民众去当法人,去成为财产的所有者。我们当然需要有大企业、有核心竞争力、有品牌的企业。但是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还有社会公平问题,还有贫富分化的问题,这些也是我们发展转型的核心问题。所以我说,发展转型更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此前,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曾撰文表示,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内部消费市场的拓展;而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物品,转向对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极高的消费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生产体系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水平的生产体系转向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大生产与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转换。在生产体系发展演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细胞,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内在趋势,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体制需要作出重大的变革。

  此外,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顾晓敏也曾指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受到了制约,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型,需要以内需拉动中国的经济。而要实现从外需拉动到内需拉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要以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消费这驾马车,要使消费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基于人口统计趋势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标准化的物质产品转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物品,转向对个性化和人性化要求极高的消费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生产体系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水平的生产体系转向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大生产与小制作并存的复杂生产体系转换。在生产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细胞,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传统与新兴并举,发展与富民互动

  在论坛上,浙江省嘉善县委书记张明超曾介绍到,以嘉善为例,目前正面临着如何处理“存量与增量”关系的问题。

  他表示,二者都需要得到积极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强县的经济,那是需要高端的产业,需要高品位、高层次的企业;另一部分是富民的经济,尽管它的产业层次低一点,企业规模小一点,但当地民众的参与性好,对中产阶级的培育,对增收致富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富民的经济有它的底线,就是不污染环境,不带来安全隐患,不形成高能耗,只要这些底线守住了,就应该鼓励它发展。比如农业,它占GDP的比重最小,但含金量最高,它的收益百分之八九十是进入老百姓的腰包。这样的产业还要去提升它。 诚然,转型期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不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而盲目“冲”新兴产业,搞产业改革“运动”却往往得不偿失。而传统行业一直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引擎,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产业仍然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

  传统行业中的很多类型还可以极大地提升普通百姓的“参与度”,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共享发展成果的有利因素。嘉善县西塘镇就是一个民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好典型。

  浙江省嘉善县委宣传部部长梁晓英在论坛上介绍到,西塘以“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而著称,是长江流域东部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镇。2009年,西塘古镇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更是突破了2.5亿元大关。纷至沓来的游客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景区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居民们按照旅游区功能划分,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对外销售;另一方面,一些地段优越、环境幽雅的民居根据游客的需要开设了茶坊、酒肆等具有当地风情的休闲场所,而更多的居民则将自己的祖屋稍加整理,以民居客栈的形式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目前,西塘仍有7000多名原住居民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走进西塘,你可以看到他们像平常人家一样洗衣、做饭,所以西塘也叫“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种特色,与我们的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不无关系。

  着力解决劳资矛盾,改善社会公平状况

  近年来,对劳动报酬、劳动待遇的新诉求成为国内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劳动者群体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这股趋势也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劳资关系的走向。

  在论坛上,新华社浙江分社政文采访室主任裘立华表示,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看到,当前农民工待遇仍然偏低,他们的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他们的流动性很大,不能真正成为技术工人,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所以,农民工的问题本身也成为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沈锡权也表示,最近,各地罢工事件不少,劳资矛盾突出,归根结底,是工人要争取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劳动待遇,是要争取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权利,符合中央的一贯精神。我认为,根据各国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就是发挥工会的作用。如何真正从制度上、组织上保障,使工会的位置坐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来是劳资双方自己的事情,政府非要直接参与,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引火烧身。

  在《工资条例》即将颁布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工会进行协调参与的工资协商正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工会将会进一步被推上了劳资关系的“前台”,怎样更好地代表劳动者?如何增强工人群体在劳资双方博弈中的能力?将成为工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去年年末的“用工荒”到今年南方一些企业的停工、罢工风波。中国制造的现实承载者——中国工人,特别是新一代中国工人阶层,他们对劳动报酬、劳动待遇、个人权利地位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他们父辈的全新要求。这是转型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更是回答中国经济转型难题的必要条件。

  转型时代,千头万绪。怎样在纷繁复杂的转型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我们唯有秉持心中的信念,那信念又是什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转型期价值取向。

  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张正宪指出:转型要有一个价值取向。他以印度为例谈到:印度目前也在讲自主创新,但印度的创新强调为穷人服务,他的手机,有十几欧元的,他的电冰箱,有50欧元的,他的汽车,有1500欧元的,这都是印度的发明。我们的创新,往往是为富人而创新,往往和高价、奢侈相联系,这是个何等美妙的错误啊!

  我们的转型,要为谁而转?在今天,应该更多地强调民生进步,强调体面劳动,强调尊严生活,强调公平社会。我们的转型不能背离这个价值目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方式的转变问题。

  无论转型时期的前路有多少荆棘,多少岔路天险,为最广大的人民能够体面、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这份信念应该是始终引领我们的一面旗帜。因为这才是一切转型升级,一切改革探索的最终目的。我们说倒逼所引出的导向,也全部由这同一个目标所指引:为改善民生,为实现社会公平。这面奔跑的旗帜将在转型时代时刻指引我们,直到寻得那条发光的出路。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