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产阶级在中国最难定义 8亿中国人“被中产”

来源:南方周末
2010年09月16日14:08

  中产阶级在中国最难定义

  8亿中国人“被中产”,亚行报告被误读的背后  

  □本报记者胡贲

  近日,亚洲开发银行一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称中国有8亿“中产阶级”,并将在2020年超越10亿,在国内引起极大争议,“别有用心”之类的评论不时见诸报端。

  中国人对“中产阶级”的理解,似乎多来自于美国影视作品中传递的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形象,他们居住于城市郊区的独立式住宅中,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两部车,多从事“白领”工作,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都在数万美元不等。不过,这一概念从来得不到国际发展经济学界的认可———如果以美国标准衡量,全球中产阶级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发达国家。

  对此,学者提出的在全球范围内衡量“中产阶级”的方法有二,一为全球标准,以全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加权排序,然后取出其中的中间收入阶层,大约是收入中间值的75%至125%之间。

  根据这一方法,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中,将全球人均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两国人均收入之间的个人认定为中产阶级———每天消费在10美元至20美元之间的人群。根据这一标准,2007年全球人口中,大约4亿人,为“全球中产阶级”。

  该份报告解释说,以全球视角衡量,很多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会被认为是“富裕人群”,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会被纳入“全球中产阶级”范畴。“全球中产阶级”通常意味着“他们会购买汽车、大量耐用消费品,并且出国旅行”。第二种方式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世界银行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将人均收入在70个最穷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每天消费2美元)作为下限,而美国的贫困线(每天消费13美元)为上限,划定了“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于是,这一文章中的每天2美元的下限,加上世界银行的“全球中产阶级”20美元日消费上限,即成为亚洲开发银行报告中“亚洲中产阶级”的定义范围。

  上述讨论中所谈到的美元都是以2005年为基准年,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结果。2005年93号汽油多少钱一升?猪肉呢?所以,2010年的中国人觉得2美元一天的消费连温饱都勉强,就不奇怪了。

  即便做此解释,仍然不易平息国人对“中产阶级”人数超8亿的质疑。因为中文的“中产阶级”,并不能对应英文原文的“MiddleClass”(或许翻译成“中间阶层”更为合适)。

  MiddleClass的概念,普遍认为源自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相对于掌握着土地和政权的贵族、依赖替贵族工作为生的农民而言,当时法国已经产生了一个独立于这两个阶级之外,并且足可以挑战贵族政治垄断的“中间阶层”。从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看,这个中间阶层,就是“资产阶级”。

  这一观点甚至可以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找到。毛泽东写道:“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篇发表于1925年的文章,或许是中国对“中产阶级”的第一个定义。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概念,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概念。身份、地位等特征逐渐模糊,而收入和消费则成为重要标准。

  在中国,至少上世纪90年代前,并不存在对“中产阶级”的研究。直到2005年,国家统计局才“根据国际标准进行换算”,完成了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国人,即中产阶级。

  根据这一标准,中国2005年已经拥有了6550万“中产阶级”。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全球中产阶级”标准,2010年中国有8亿中产阶级。亚行数据同时表明,根据全球中产阶级标准,也就是每天消费10至20美元之间的阶层,中国仅4600万中产阶级。

  不过,这几个标准,实际上都难以衡量中国。这个国家充满着矛盾,上海2009年人均GDP高达1.1万美元,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贵州省的人均GDP在2009年刚刚超过800美元,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最穷困者。

  在这样一个国家,你该怎么衡量“中产阶级”?上海用什么标准?贵州呢?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