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城郊养老院冰火两重天 北京土地供应优先养老院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09月18日01:51
  本报讯 (记者孙乾)城里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远郊区县养老机构床位超八成空置,如何解决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分配不平衡问题?昨天,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报告称,土地供应将优先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在新城规划中将多建养老场所。

  建养老院将获支持

  吴世民称,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养老床位8871张,养老床位总数达64680张。但是,养老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健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确实存在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和床位空置现象。按照《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10-2020)》,到2020年4%的老年人要在养老机构养老。但是,养老床位与这一发展目标和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下一步将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研究将养老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吴世民表示,要加强规划、土地、税收、融资政策和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新城规划中,要求整合社区资源,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场所。

  报告指出,要按照规划,将目标养老服务格局中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积极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特别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

  养老护理险拟试点

  吴世民表示,目前,本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包括三大部分,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福利养老金。本市还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其中包括,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开展养老护理保险的试点工作。

  据了解,养老护理保险,是指为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基金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

  目前,我国护理保险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只有部分商业保险推出了护理保险产品。

  【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医务室将纳入医保

  报告原文:加快研究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务室纳入医疗保险定点问题,完善以市级老年医院为龙头,以区县老年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补充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人大调查:李小娟称,调查结果显示,无论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将医疗服务作为养老需求首选,二者选择比例分别达到78.2%和71.6%。其中,希望将来入住养老机构的715位老人中,有87.3%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医疗、保健方面的帮助。近六成老人认为医疗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医疗机构条件差,医疗设施不全。30.6%的人认为社区医疗机构不存在任何问题,69.4%的人提到有问题,其中57%的人认为社区医疗机构条件差,医疗设施不全。

  民政回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老年人“就医难”,特别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就医更难”是目前一个实际问题。已经有少部分养老机构的医务室纳入定点医疗保险,但是相当一部分医务室没达到相关标准,因此目前正在对已经达到卫生系统相关标准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加快研究解决其纳入医疗保险定点问题。

  【养老用券】

  拟聘第三方监督服务券发放

  报告原文:目前已经为28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和8万名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券,总金额3.2亿元。

  人大调查:李小娟表示,经调查89.1%的被访老人没有使用过养老服务券。而使用过养老服务券的215位老人中,77.2%的老人觉得养老服务券使用并不方便,主要集中在使用范围小、限制多、不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发放金额太少等方面。

  民政回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人大的调查能够反映出一定情况,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通过高龄津贴、社会保险等以现金的形式发放。但是很多老人好攒钱,并没有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空巢老人除了资金支持更需要有人服务,这才是养老服务券的初衷。针对调查所反映的客观问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聘请第三方机构监督养老服务券的发放和使用。

  该负责人表示,市人大的调查具有区域性,此次调查仅选取了2000多个样本。截至目前,已经发放的总金额3.2亿元的养老服务券中,服务商已经累计向政府兑换1.5亿元的养老服务券,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发放的养老服务券中,有近一半服务券兑换了服务。

  “会诊”养老

  市人大等共同分析养老问题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市统计局对全市2264名老人入户调查。此外,市人大组织150名代表对514位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养老需求等情况。昨天,市人大内务司主任委员李小娟针对政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本市养老工作存在的老年人就医难等问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回应。

  【精神关怀】

  老人心理咨询需求日渐增多

  报告原文:目前已签约35家精神关怀定点服务单位,依托96156服务热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关怀服务。

  人大调查:李小娟表示,根据调查发现,老年人更加关注身体健康、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在选择日常养老服务需求时,28%的老年人希望获得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此外,被访老年人在对养老院的需求中,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达到36.2%。伴随“空巢”家庭的增多,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要求社区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日渐增多。

  民政回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扩展养老服务券的使用服务范围,目前已经有35家心理咨询公司提供老年人心理服务。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了家政、老年餐饮、日间托老、精神关怀等服务标准做出的决定。在心里慰藉方面,通过96156热线电话咨询,另一种是专家学者走进社区办心理大讲堂的形式,此外老年人可以要求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上门服务,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养老服务券。

  记者调查城郊养老院冰火两重天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城区的公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床难求、排队等候床位的情况,而郊区的养老机构却出现大量空置床位。但即使入住的老人排长队,这些养老机构也普遍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以及场地限制、专业护理人员匮乏等多个问题。

  一年后寻到的床位

  排了两个多月的队,9月初,林玲(化名)接到西城银龄老年公寓打来的电话,称公寓里有位老人离开了,空出一个床位。“太幸运了,那么多人排队呢。”电话那头,林玲兴奋地对记者说。

  林玲寻觅了一年,才等到这个床位。林玲的母亲已80多岁,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顾,而孩子们则整天忙于工作。“我们姐妹3个前后给妈妈请了十多个保姆,不是保姆自己有事要走,就是服务不能让人满意。”2009年,林玲和家人开始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去过郊区的几家养老院后,林玲认为太远,探视不方便,老人看病、报销也不便;城区看了几家小型养老院,“挺拥挤,环境也不是特好。”一个偶然机会,林玲来到西城银龄老年公寓办事,发现该处离家不远,公寓内配备专门的护士服务,附近还有人民医院等,看病也方便。林玲赶忙为母亲预约报名。

  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3种。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玉桃园三区的银龄老年公寓,是一所公办民营、自收自支的非营利性老年福利机构,现有的床位已基本住满。银龄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院里的老人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住进来后几乎不再搬走,经常是老人过世后才空出来一两个床位,工作人员按登记电话打过去,有些老人等不了已经另找养老院了,个别老人甚至已经过世。

  与火爆相对的空置

  9月14日,记者采访了东城、海淀等多个公办公营、公办民营以及民办民营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基本都面临着与银龄老年公寓一样的情况,尤其是公办养老院因有政府补贴,价格不高,人满为患。

  与城区养老院床位火爆的情况不同,郊区很多养老院则出现了入住率偏低、床位空置的尴尬处境。今年6月份,市政协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全市养老机构的5万多张床位中有27054张床位收住了老人,平均床位使用率48.5%,有2万多张床位空置。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郊区养老院尽管在硬件设施、环境等方面比城里的养老院有优势,但由于距离远,老人仍不愿意去。此外,除了位置偏远等因素,郊区县很多养老院装修豪华,入住价格较贵,这也使得很多养老公寓床位入住率不足60%。

  资金与场地困境

  既然供需存在如此大的区域失衡,是否能在城区再拓展新的养老机构或扩大现有养老机构的规模?

  “不可能了,城里根本没有地方再建养老院了。”听到这个问题,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一名负责人说,因为没有地,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都布局在近郊区以及远郊区县。包括目前民政部门正联合规划部门制定的全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中,也初步确定养老床位重点建设方向仍在郊区。

  城里的多个养老机构也已尽最大可能增加了床位。“今年初我们把办公区域压缩到最小,又增加了70张床位,这次改造把潜力都挖掘尽了。”西城银龄老年公寓常务副院长马冀黎介绍,公寓在2002年建设时是按照香港一个养老机构来设计的,“公寓占地12840平方米,可房间、床位所占面积仅为30%,其他基本都是健身区、餐区、阅览室等公共区域。可以说,城区里的养老机构没有一个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

  现在,银龄老年公寓的这个优点成为一种牵制。“公共区域大,我们耗费的电量等一点没少,水电气费用加上每年的取暖费,要占到整个支出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越来越觉得捉襟见肘了。”

  资金问题也是众多养老院的一大难题。9月13日,丰台区阳光社区敬老院院长邱俊先在办公室内吹着一台迷你型小电扇解热,屋里连空调都没有。“床位供不应求,可现在实在没法再扩了,周边都是居民楼。”

  邱俊先说,从2004年至今,入住费用每年上调的幅度约为50-100元,“这么多年接收的老人人数没什么大的变化,可水电气费用、人员成本却在不断上涨”。

  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转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上述养老机构均表示,他们的用电、用水等目前仍是按照非民用价格收费,与民用价格相差近一倍,“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待遇低护工难留

  邱俊先介绍,敬老院里将近50名老人,正常应至少招10名护工,但现在院里只有7名护工,一名护工差不多要看8名老人,护工平时没什么休息时间,工资才1300到1400元,“现在护工少了,每个人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

  邱俊先说,由于工资少,招来的护工都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养老院只能让新人在老护工的帮助下先干着,等到市民政局组织初级护理人员培训时,再报名组织新护工统一去培训。但即使领取了初级的护理员证书,这些护工也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初级护理等,“可招收专业的护理人员,敬老院根本承受不起,听说一个月至少得三四千”。

  西城银龄老年公寓聘用的护理人员都是护校毕业的护士,专业技能没的说。西城银龄老年公寓常务副院长马冀黎介绍,虽然人员整体素质高于一般护工,但工资也只有1400到1500元。

  马冀黎说,护工的流动率平均为60%左右。由于公寓再扩展床位已不太可能,公寓曾希望提高床位费来增加收入,“如果公寓效益好,就可以提高护理员工资待遇,聘用更专业的护理人员,老人们享受的服务也能更好,但提价要经过民政局”。

  “养老机构不提高收费,收入就不会增加,人员待遇就无从改善,但提高收费老人又难以接受。”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民政部门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逐步提高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

  每年增一万张床位

  目前,北京市养老床位与提出的2020年达到14万张仍相距甚远,有关部门正加紧养老机构的建设工作,并提出今后每年新增一万张养老床位的计划。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全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出来后,北京市养老床位建设将根据该规划开展,着重在郊区建设养老床位。同时,有关部门拟在明年出台政策,从规划上引导养老机构的定位,将普通、中档、高档养老机构分别控制在合理的比例。

  本报记者陈荞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