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都江堰灾后重建“进步20年”:城里有乡村也要有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26日01:31

  “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新农村。”一位领导在视察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多个农村新型聚居社区后,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担心受惑于“政绩样板”,该领导人执意巡视了十多个聚居点,无一例外地看到标准构架的林间别墅,并配置完备的气、电、水、光纤、地下排污以及行车路道。“中央倡导的城镇化目标,在这里有了实践检验。”

  “辛苦两三载,进步二十年,这个说法不为过。”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称,通过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供排水体系,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前10年以上,全市农房建设水平提前20年,全市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至少提高15年。

  城里有的乡村也要有

  “规划是龙头,是基础。”刘俊林称,在世界范围的地震灾后重建中,不乏留下“贫民窟”或城市因灾一蹶不振的例子。而凭借成都市多年实施的城乡统筹政策优势,都江堰实现重建规划全域覆盖,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基础配套,终于“化重建为新生”。

  都江堰灾后重建集中做了六个“一体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划一体化”——将城乡统一起来考量,所有道路路网,包括污水、自来水等等。刘俊林告诉记者,城乡一体化规划,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给重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回旋空间。

  正是由于“坚定地推行城乡统筹”,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所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助推了都江堰的灾后重建。

  都江堰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末都江堰累计完成的280.6亿元投资,一半以上来源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资本转化。

  据介绍,2009年都江堰重建非农资金来源大致三块:一是当年的财政总收入,共37个亿;第二块是上海援建资金,82.5亿;第三块是国家财政投放的40多亿,包括担保贷款,由成都市政府担保,再加上部分社会捐建资金,政府主导的重建资金共150多亿。

  “150亿全部用完。”刘俊林介绍,除了300多万平方米综合性建筑纯粹用于2万多户城市居民安居房建设外,其他资金,大多用于城乡链接项目。比如上海援建和社会捐建相当一部分款项用于污水管网建设,由城市全覆盖到农村,包括乡镇一级的污水厂(8个),市一级的污水厂(3个);此外是电网改造,由震前的一个110kV站,发展到现在的7个(4个在建),其中一半以上电力输往农村;天然气气源由一个增加到两个,管道涵盖农村所有聚居点

  “城里有的,乡村也要有。”都江堰市村镇建设局科长张习平告诉记者,政府先后投资13.7亿,完成了农村聚居点水、电、路、气、讯、光纤等配套建设,垃圾集中清运处理90%以上,使其具备和城市一样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对非聚居点村民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

  多元化投入机制

  成都早在2003年,已力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此次震后重建,城乡统筹的规划原则得以延承。

  成都2003年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方向,整个思路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大范围展开的国土整治(包括农地整治和村庄整治),形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问题在于,推进农村国土整治所需要的庞大资本,不可能来自农村和农民的自我积累,只能来自于城市化推高了的土地收益。

  玄机则由此而来。成都将城区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一则抬高了农村土地的价值,二则由国土整治所增加的农地指标,又经由“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级差土地收益,用以支撑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我们打造的新区,最终满意的必须是村民。”刘俊林承认,政府就是要在所有方面展现聚居新区的优越性,像磁铁一样将村民吸引过来,全面盘活农村资源,最终消解城乡二元差别,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

  刘俊林介绍,都江堰农村受灾10万户,农房倒塌4.1万户,政府两年之内完成新建6万户,多出来的2万户,对应10万受灾户的潜在需要。

  和城市相比,都江堰乡村学校等级、水平、建设规格一模一样,遍及农村新型社区的村活动中心有100多个点位,这些活动中心承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涵盖了村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远程教育、旅游咨询、放心商店、警务室,功能齐全,是一个基层的综合服务体,城乡公共服务进一步走向均衡。

  至此,都江堰市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构建“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反过来促进了城区重建。

  田园城市绝非空中楼阁

  “我有把握,再过三年,‘田园城市’雏形或者说示范区效果,一定会在都江堰出现。”

  刘俊林告诉记者,都江堰市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5个聚居点基础上,规划新增150个聚居点,新建民居36000户,民居改造15000户,力争2012年都江堰市新民居达90%以上。

  按照预算,这笔费用总投资约73.3亿元,其中财政和土地出让资金37.54亿元,农民通过以农房作为抵押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35.76亿元。

  其中,在政府37.54亿支出中,土地整理28.6亿,余下的8.94亿元将用于民居建设配套,约占聚居点居民建设和住房风貌改造的20%。

  刘俊林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化之后,一些农民对城市的评价就发生了改变,有人说城市温度高,人口繁杂,这个不方便,那个又不愉快,明确表示不愿意来城市。

  比如,都江堰市向峨乡农民住进新区后,该地城镇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曾对政府提出意见说,“我们没有什么麻烦政府的事情,就只一件事,希望我们能做向峨乡的农民,享受一样的住房,一样的条件”。在更多当地的城镇居民看来,相对村民而言,市民基本上没有长远资源,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后,城乡差距的鸿沟可以说是迅速拉平。

  刘俊林说,城市化的道路和实现路径,本来就存在多样性。在东部超大城市扩张的同时,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不是GDP导向,而都江堰的实践表明,“世界田园城市完全是基于实践条件下的正确选择,绝非空中楼阁”。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