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重建者
2010年9月初秋的一个下午,都江堰市向荣村村民王贵在小院里修剪桂花树,桂花的香味在小院里弥漫着,身后二层楼的别墅是他去年12月搬入的新家。
树林环绕的焦家院子,矗立着76户王家这样的别墅。它是成都都江堰市天马镇灾后重建31个安置点之一,村民们逸然安居其间,地震的创痛在渐渐退去。
虽已陪同无数团队参观,天马镇党委书记竹柯每次来到这些安置房前,仍会感慨,“来之不易”。
感慨的背后是,来自作为一个地处平坝腹心地区的传统农业乡镇,重建资金的筹集颇费周折,幸好他们发现了土地这把钥匙。
“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竹柯说,“依托灾后重建的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政策,我们破解了资金难题。”
当然,让竹柯得以解忧的前提是,成都坚定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确权改革。据统计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农村三分之二的重建资金来自产权制度改革。
2008年1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全面启动了旨在重构农村微观市场经济基础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而在产改确权整个过程中,成都上下还存诸多疑虑。当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成都社科院副院长陈家泽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就这样,然后等它慢慢变化”。
现在,变化已经发生了。
天马镇的“生意”
天马镇有一群精明的重建者。
天马镇位于都江堰西南角,距成都市区40公里,幅员面积3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48亩,下辖13个村,总人口33220人,其中农业人口30274人。
5·12地震中,都江堰损失惨烈,天马镇又是都江堰市15个重灾乡镇之一。据统计,全镇在地震中共39人遇难,44人受伤,20人异地失踪,527户房屋垮塌,7708户房屋严重受损。
在重建中,他们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国家不可能大包大揽,国家户均补贴2万,而一户农民平均盖房建房的资金需要10多万元,8万多元得靠自己想办法。”竹柯说。
在2008年7月,为促进灾后重建,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支持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实施意见》,规定住房重建资金主要由农户自筹资金、国家及地方政府下发的灾后建房专项救助资金、社会建房捐赠资金、挂钩项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资金等5部分组成。
他们寄望于特殊政策的出现。
天马镇是一个地处平坝腹心地区的传统农业乡镇,没有旅游资源,也无区位优势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这使他们没办法采用联建模式。
竹柯回忆,“天马镇唯一可利用的是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即通过农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之间产生级差地租收益。”
指标如何产生呢?在过去成都统筹城乡中,推行过“三个集中”,农民集中居住的点,在传统选址上,都占用耕地。天马镇审视辖区的整个农村,发现了很多大林盘可以利用。
由于历史及生活习惯,林盘是川西居民的特色,这些林盘只稀稀疏疏地住着人家,如在向荣新村,大林盘只有17户人,宅基地占地面积28亩,人均占地1.1亩,“很浪费”。
这样天马镇的重建思路清晰起来,即“撤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经过整理集中,向荣新村的大林盘现在安置了76户人。
撤去的小院,全部还原为耕地,全镇因此新增耕地1755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及验收,1755亩作为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被成都市温江区土地储备中心收购。政府核定的每亩指标价格是15万元,天马镇由此获得重建资金2.6亿!
在重建中,基础设施配套得以完善——道路硬化、水、电、气、光纤、宽带齐备,“自来水来自城区,这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王贵说。
王贵一家6口人,四世同堂,灾后重建中,依靠政府重建补贴2万元,挂钩项目7万元,贷款3万元,建起了150平方米的新居。
天马镇31个居民集中安置点,共计 2037户受灾村民参与到这个统规自建中,约占重建户的55%。天马镇成为都江堰市建成安置点最多最早的乡镇之一。
土地流转的价值
“重建让天马镇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只改变农村居住状况不是我们最终目的,重要且关键之处是切实将居住方式转变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通过自力更生,解决后续产业支撑问题,让农村居民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才有钱交得起新增的电费、自来水费。”竹柯说。
天马镇今年引入德瑞集团。集团下属四所中学,一所大学,每天5万师生在校就餐。为此,德瑞计划在全镇流转一万亩农地,返包给农民种植绿色蔬菜,解决食堂用餐。
这一万亩土地实行规范化耕作,一块地面积2.5亩,农民的土地界限全部重新调整,如果在其它地方,这将是一件让当地政府头痛的事情,但竹柯轻松的完成了它。
“确权证中农民土地有四条界限,都曾测绘图,以后恢复也很容易。”竹柯告诉记者。
目前天马镇金陵、建华、仙鹤三村4000亩土地已经交付给德瑞集团。
金陵村七组高天吉,去年家中5亩田全部流转出去了,每年可以获得近5000元土地收益。他说:“以前种田,耕作、肥料、种子、务工费一除,每年一亩纯收入最多三四百元。现在租出去了,收入增多了。”
农忙时,高天吉还到蔬菜基地去打工,除草、浇肥、打农药,这又是一笔收入。今年1月到9月份,他平均月收入为600元钱左右。
拿到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的老百姓总结出了一条自己的增收经——早流转、多受益。而他们得到的另一个准确的消息是,待秋收过后,德瑞集团还将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计划扩展到5个村,流转土地10000余亩,占该镇总面积的1/3,可解决300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人均收入将增长1500元以上。而且,德瑞集团下一步准备投资13亿,依托天马生态农业,在此打造青城山生态田园运动小镇。
与此同时,天马镇的“川西林院民居群落休闲游”也有了雏形。“这竹木掩映、风格各异的别墅式聚居区,也让城里人来享受享受”,竹柯语言间充分了自豪感。
天马镇依托沙西线、彭青线贯通契机,将31个安置点“串珠成线”,形成独具“特色田园民居带”,打造具有天马镇特色的乡村旅游。
金陵花园安置点的村民阳通品已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他说:“以前想都没想过农村的房子还能出租赚钱。我儿子在城里工作,这里的房子空着,村干部找我将房屋腾出来出租,租住一晚给我40元钱,我把房子腾出来才2个月,已经分到600多元钱租金!”
金陵花园安置点,将部分闲置房屋进行组合出租,已累计接待前来体验农家生活的离退休旅客160余人。该安置点已在百度网上创立博客,进一步加大体验式农家旅游的宣传力度。
流转、增收、可持续发展,天马镇群众得到了实惠。
未尽的天马镇改革
天马镇仍然关心着土地政策。
天马镇镇政府官员均表示,天马镇主业是农业,除了发展生态农业,不可能引进大工程,优势还是在集体建设用地上。
竹柯称,“复垦建设用地变为指标,就是农村最大的财富,这样,新农村建设也会加快。”
据了解,天马镇现在农村居民集中度为30%-40%,还有60%的空间,计有6000亩宅基地可以开垦,如可交易,能产生惊人的价值。
这个愿景的实现,即将有章可循。
竹柯透露,镇里马上有一块林盘要入市交易,都江堰国土局核算定的基准地价是30万,而“这个地块口岸很好,通过竞卖,最后极有可能达到50万”。
天马镇的故事有望在成都平原不断上演。都江堰一位市级领导认为,“灾后重建的积极因素,在未来5-10年,成都经济区及上游区域,将可能出现三线建设后久违的大建设场面。”
不过从产权改革角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有学者指出,农户之间宅基地面积差异很大,过去宅基地仅停留于使用权,如果宅基地产权在使用权基础上再拥有了转让权和收益权,加上地的不同,农民之间可能出现的利益落差该如何平衡呢?
另外,强化使用权,存在一方面需要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以达到集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可能与农户基于使用权的分散决策及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所以,成都,包括都江堰正在展开的基层民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让人们当家作主,决定自己的命运。成都应充分利用综改区之利,找到解决的路径。”一位学者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