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少生1800万人
数量下降,质量在上升:高校在校生是1997年的4.8倍;人均寿命从1997年的73.88岁提高到75.98岁
32年前,夫妻俩自觉优生优育,不再要第二胎,32年后,获得了1080元的奖励扶助金。昨日,61岁的张世新成了九龙坡区首批享受到“城镇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市民,这也是该区率先在全市实行该制度。
30年前的昨天,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家住九龙坡劳动三村的张世新夫妇已经2年提前响应了号召。
“1978年女儿出生,当时国家只是在倡议计划生育,没有形成文字。”昨日上午,在九龙坡区纪念“9·25《公开信》发表30周年”的活动现场,张世新说,当时家庭条件不错,养两个孩子不是问题,但夫妇俩毅然决定只生一胎。
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生子女总人数已超过1亿,重庆则约有400万。
《重庆日报》昨天在报眼刊登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致全市计划生育家庭发出慰问信》,感谢计划生育家庭在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祝福他们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昨天上午,重庆市纪念“9·25”《公开信》发表三十周年宣传活动上,市人口计生委主任潘晓阳介绍,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计划生育30年,我市减少人口出生1800万。全市节省抚养费总计4700亿元。
人口数量下降,但是质量却在不断上升:截至2009年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40余万人,相当于1997年的4.8倍;科技人才增加到7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数达到近5万人;人均寿命也从1997年的73.88岁提高到现在的75.98岁。
记者昨天从市人口计生委了解到,2004年至今,我市已经累计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37万人次发放了超过2亿元的奖励扶助金。
与此同时,我市还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采取了多项奖励扶助政策。2005年至今,有近2000名农村独生子女报考市内院校享受到了加分的照顾;2007年至今,累计有20万人次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补贴资金达到270万元。
本报记者 柳姗姗 林祺 朱阳夏
重庆计生工作
三大发展阶段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6年)
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为主要目标,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
2.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97年~2005年)
以行政手段控制“超生”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科技等手段引导群众“少生”转变,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体制等问题作出全面部署,使我市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迈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背景
资料
昨日,市民在观音桥步行街观看《公开信》。
“独一代”是时代和政策造就的一代。9月25日,对于“独一代”来说,是一个不应忘记的日子。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全面实施。
三十年过去了,最早的“独一代”开始进入而立之年。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曾被指责娇气、任性、自我。当他们走入而立之年,不得不面对工作、孝养父母,在角色变换的层层“阵痛”中,他们甚至也经历过恐惧、无奈、挣扎。但是,经过了这些磨砺,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独一代”,早已经变得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