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无疑是每次发射的目标,但如何在火箭高密度发射的状态下,优化流程、缩短流程、节省成本、体现"人本化"还要不断探索。”曾经参与了多次重大发射发射任务的岑拯对运载火箭又有了新的认识。
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岑拯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研究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征。当时,长征三号甲火箭正处于立项之后的第三个年头,作为长征三号火箭改进型的三级液体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要实现运载能力比“长征三号”翻近一倍的目标,对当时的岑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是不服输的他很快投入到研制动作中,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服输的劲头,很快适应了工作并在航天事业中迈开了脚步。
1994年,承载了研制人员太多汗水和希望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入试验场。5年寒暑匆匆而过,正在进行着产品可靠性试验的岑拯和同事们内心激动不已,然而,在做发动机试车试验时,岑拯和同事们意外地发现:发动机的伺服机构工作不正常。这一意外的事故让岑拯和同事们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距离发射只有20多天时间了,如果不能迅速查明原应,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发射就会被推迟,原国防科工委和一院领导等纷纷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试验队员们更是披星戴月地进行测试、试验,集中精力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问题锁定在伺服机构的油管上,当时是1月份,是那年冬天最冷的时候,伺服机构的油管被冻着了。故障的原因找到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岑拯和同事们在后续的测试中更加严谨了。
1994年2月8日,长三甲火箭首飞获得圆满成功,在一年内取得了双连冠的佳绩,为中国在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增添了竞争的能力,也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这次不易的成功让岑拯深切地感受到航天事业无小事,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使岑拯在面对任何工作时都更加细心,更加谨慎。
2004年,岑拯出任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当时正值长三甲火箭遥九发射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这也是长三甲火箭首次发射气象卫星。为此长三甲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首次采用“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增加主从冗余,并首次使用一百立方的液氢运输加注车,使火箭燃料加注更安全,为火箭增加可靠性。然而,在试验场进行地面平台测试的第3天时,平台突然发生了倒台。平台倒台将使火箭失去判明方向的参照物。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故。
刚刚担任总指挥的岑拯深知平台倒台的严重性,如何迅速有效地排查故障,以快捷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岑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他还要把因解决平台倒台事故而耽误的时间在后续的工作中追回来,把影响减到最小。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岑拯感慨地说,“作为总指挥遇到问题时,有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更多的是要有全局观,大局观。”
排查从源头做起,从设计到操作过程,细究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岑拯和他的团队最终查出导致平台倒台的“罪魁祸首”,原来因地面设备老化而引起电路出现问题,至使该闭合的没有闭合,该通的没通引起指令错误,导致平台的倒台。问题解决了,但是岑拯的精神并没有放松。他默默反思着整个研制过程,开始对后续工作的注意事项和质量及可靠性措施进行规划。
进入“十一五”以来,长三甲系列火箭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将有约30次应用发射,2006年~2009年这四年的年平均发射6发~7发,比1997年和2000年翻了一倍多。而发射高峰年将达到年发射12发。发射任务高度密集,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考虑双工位发射的条件下,任务和工作量也极其巨大。
“作为总指挥,有时在集团公司内部有时你代表的是一院;在一院内部有时你代表的是型号队伍;当面对用户时,总指挥有时代表的是不仅是整个型号队伍,有时还要代表一院、集团公司。身份的不同,要求就不同,承担的责任大小就不一样,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岑拯说。
岑拯曾经说过:“长三甲火箭研制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作风优良的队伍,我相信在集团公司和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这支队伍有信心完成高密度发射任务。”
8月30日,担任“嫦娥二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试验队出征。在出征仪式上,岑拯从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手上接过“成功旗”高高举起,庄严地喊出“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确保本次发射圆满成功。”誓言豪迈、意气风发。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