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说:国家公关的现实课题
【外交部副部长 傅莹】:我在国外的时候感觉到,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还是有限的,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基本上是在高估中国和低估中国之间徘徊。一看到中国有成绩了、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一看到中国有问题了,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原因比较多,我自己的体会一是国外对关于中国的信息、关于中国的文化产品相对比较少,我们出口很多电视节目,但是在国外的电视机上播放中国的内容还是相当少。
我们出口的书和进口的书完全不成比例,出口的电影和进口的电影也完全不成比例。欧洲人跟我讲,说欧洲人对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基本是在厨房里面,在厨房里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出现的形象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看法。所以在电视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形象太少,有一些是二手的、甚至是负面的。这是我们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难。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标志中国进入国家公关时代的起点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残存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甚至还有不少误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时有偏颇,经常存在不准确和过分夸大问题,甚至报道谣传。一方面是西方媒体的报道有偏差,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距离“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还有一定差距。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关于中国社会进展的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明度和及时性,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其次,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我们要维护中国的利益,把准确的中国实际告诉外国人,同时还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否则一定效果有限。
【全国政协委员、前驻瑞典大使 吕凤鼎】:目前,我们的公共外交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收效不大。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提供的方式不够科学,我们宣传的文字和图片对于西方受众来说还不是很有吸引力。第二,西方在接受我们的宣讲这方面,由于意识形态问题和历史上的印象和偏见问题,让他们去接受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能向国外去输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才发现他们看到的和在他们国内听到的中国是不同的。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些没有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做好交友和宣讲的工作。(本报记者 于胜楠 采访/整理)
则是苏联“新经济政策”和之后五年计划期间一系列成功的黑白纪录短片《苏联新貌》。这些短片在西方播映后,成功扭转了苏联以往给人的落后农业国印象,让世人很快接受了苏维埃工业化的现实。这种黑白纪录短片的“国家形象宣传”,在二战前为各主要国家所普遍仿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把国家形象宣传广告搬上电视,则始于1966年的日本,当时日本主办东京奥运会,这是二战后日本第一次在国际上正式亮相。也许是借鉴了《苏联新貌》的思路,日本通过一个仅为30秒的电视广告:“现代化的新东京迎接现代化奥运”,成功地让世人接受了一个从废墟中崛起、重新步入工业化行列的新东京。此后,尝到甜头的日本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热衷者。其新近在全球各电视台播出的宣传片“欢迎来日本”,表面上展示的是日本风情旅游:以古建筑、文化祭、传统民俗、艺妓表演等“国粹”为主打,但其中辅以秋叶原、新干线、银座等现代化场景的闪回,极力塑造“古老而年轻”的日本新形象。
作为最讲究“受众影响力”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推广者,日本所推出的主题宣传片不仅仅在CNN、CBS、BBC等公认的西方主流媒体上播放,还出现在欧洲新闻电视台、加拿大CBC电视台等看似冷门、却被认为有众多潜在受众的电视台节目表中。
耐人寻味的是,崇尚集体主义的日本,在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也很少出现明星、名人的面孔,据说这是因为考虑到这类宣传片动用公帑,不宜突出个人形象。曾有一次,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宣传片中一闪而过,即被视为异类,此后再无人效仿。前首相福田康夫曾提出将日本动漫作为新的“日本名片”,但这一新颖建议随着他的短命内阁而不了了之。
除了日本,许多亚洲国家也是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热衷者,且各有各的高招。
韩国喜欢走明星路线,“山水、古建+明星微笑”,几乎成了韩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定式。从上世纪90年代起,老一辈韩国明星就经常出现在这类电视短片中,微笑、伸手、致辞,而近几年的宣传片,则出现了“角色扮演”的小故事,而充当“临时演员”的,往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各类文体明星。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不丹等南亚国家,其形象宣传片基本上走的也是“景点加文化”、“传统加现代”、“景物加微笑”的套路。他们一部宣传片往往会连播好几年,但常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电视台,如印度推出的《不可思议的印度》就是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
此外,这些东南亚国家多数拥有一个口碑良好的国际航空公司,如新航、泰航。于是,这些国际航班上的电视显示屏,自然也成了为西方旅游者展示国家形象的最佳载体。
亚洲以外的国家,热衷形象宣传的也不乏其例。比如法国在几次重大活动(如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都推出过国家形象宣传片,以突出浓厚的法兰西风情和文化特色。而古巴、摩洛哥等国,甚至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国家”的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都推出过各自的形象宣传片。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本国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东西,如古巴的加勒比风情,新西兰的毛利人舞蹈和仪式等。
日本的国家公关战略
一个二战期间奉行军国主义、对外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国家,战后的国际形象何以恢复得如此之快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国际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近日公布了2010年《全球和平指数GPI》。日本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3位,居亚洲之首。
一个二战期间奉行军国主义、对外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国家,战后的国际形象何以恢复得如此之快?这都得益于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的一套行之有效、自上而下的国家公关战略。
请美国媒体作“公关外援”
统管日本国家公关的,是日本内阁总理府广报(公关)室。日本的国家公关战略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主要是面向国内民众,解释和宣传政府政策。对外,则面向国际社会,发出日本政府的声音。
日本真正的对外国家公关,始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日本内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日本产品大量出口美国,导致了日美贸易不平衡,美国国内出现了抵制日货的行动。美国工商界对日本也甚为不满。
当时,日本政府成立了专项公关应对小组,对缓和美国对日情绪进行了集中研讨。日本政府还不惜砸重金,于1978年7月到11月,数次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大报上刊登题为“与日本对话”的整版政府广告,向美国民众宣传日本的对外经贸政策。
此外,日本政府还借举行首脑外交、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的机会,积极刊发日本政府的宣传特刊。如借1979年举行东京峰会的东风,提前向各国散发时任总理的政策主张英文版。峰会结束后,还将总结的峰会成果以政府广告形式刊登在《时代》杂志上。
在对外公关上,日本政府投入巨大。1980年为5.4亿日元,1990年上升到为8.6亿日元。
除了积极利用当地媒体等“外援”,日本政府还注重培养本土的外宣型“御用媒体”。如政府公关杂志《亚太透视》、NHK国际广播中的诸多节目等。
借民间之口喊话
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民间力量在日本政府公关策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力量主要包括日本海外公关协会、各跨国企业、地方公共团体等。
其中,海外公关协会是1953年由外务省设立的公益法人。作为外务省的外围智囊,主要负责具体设计公关战略、选择、联络播放媒体等。该组织策划的公关节目曾在CNN、BBC及半岛电视台播出。该组织还设计出版了供美国学校选用的介绍日本的教材《Japan Image ion》。
驻外使馆是公关桥头堡
日本各驻外大使馆,是国家公关的桥头堡。各个大使馆都在所在国积极进行着日本国家形象的宣传。外务省还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关课,对各大使馆的公关工作进行统筹。该公关课要求各使馆积极上报卓有成效的公关事例,并以《海外公关参考事例集》的形式进行整理,供各国大使馆参考。
本报记者查到了一份《参考事例集》,上面记录了日本驻各国大使馆在2003进行的一系列公关案例。其中,按公关类别共分为政策公关、一般公关(演讲)、教育公关、ODA公关、访问日本宣传等几部分。
记者发现,对美和对华公关是日本公关战略的重心。在政策公关介绍环节,还重点推荐了日本驻上海总领馆于2003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公关活动。
在上海总领馆发给外务省的电传中,详细记录了当天长达1个半小时的问答环节的全部内容。这被外务省评价为“在政策公关上具有参考价值”。报告开头,总领馆官员记述道,“20日进行了针对50名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的演讲。与16日和本科生的交流一样,他们关心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靖国和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报注)所有权三点。对于这些问题,本官的回答是,造成中日摩擦的原因之一是,在日中国人犯罪的增加等因素。(本官)直接了当地指出了中方的问题所在。对于尖阁群岛问题,(本官)详细说明了我国(日本)对尖阁群岛进行实质支配的历史经纬。对于这些,学生们反映冷静,认真地做了笔记。”
可见,对于改善、增进驻在国大学生的对日了解,大使馆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而学生们的直接反馈,作为第一手资料,对于日本今后制定对华政策,也肯定会起到不小的参考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