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
通讯发达后,家访其实变得更加便捷,一定程度上是加强了家校联系。但是,只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实现家校联系,相当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弱化了情感交流。尤其是对于乡镇学校来说,留守儿童几乎占到了一半,他们中有不少学生存在行为习惯不好、性格孤僻、学习上有障碍等问题,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
“我儿子小学快上完了,老师只是通过电话和我们联系过几次,都没有到家里来过一次。现在的老师是不是已经不进行家访了呢?我觉得这种的教育传统不应该丢弃。”市民魏旭不久前对记者说。家访,曾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尤其是在节假日里,老师经常上门家访。但是,现在传统的上门家访已很少见,逐渐被打电话、发短信、聊QQ等代替。虽然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依然存在甚至更加频繁,但是他们总是感觉这种“电波”那端的家访方式,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少了点什么。
日前,记者在多位学生家长中间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占到了60%。“上门家访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生活的环境有最直接的了解。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最真实的一面。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往往只有在家里才会自然地表露出来。”儿子上初中二年级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我也很盼望老师来家访。”女儿在实验小学上五年级的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她家近几年碰到的事情比较多,对孩子影响比较大,她一直想和老师谈谈女儿的一些情况,但平时她和老师的沟通只限于通过发手机短信。而老师上次家访,那还是女儿读二年级的事情了。
“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了,老师一次都没来家访过。”曾经当过老师现在机关工作的傅先生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能收到孩子老师发来的短信,如“字词抄几遍”“这次考试考几分,在班里属于什么水平”等。“尽管这些信息很及时,但总感觉冷冰冰的。”
传统家访因何遇冷
既然这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上门家访,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为何以往的传统家访已经渐渐远去了呢?老师工作忙以及在家访的过程中遭遇尴尬是主要原因。
“中小学老师压力大,任务重,工作头绪又千丝万缕,平时根本腾不出更多时间再去挨家挨户拜访。”从教近30年的李宁老师道出了当今老师无法做家访的根本原因。也因此,在QQ上发个通知或给学生家长群发短信,有什么事情直接把家长叫到学校的方式,更受如今老师的青睐。记者了解到,李宁讲的也是大实话:一个班主任要管理将近50个学生,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应付各类检查。“老师们也有家庭,放学之后得赶回家带孩子做饭,一天下来忙得也跟陀螺一样。”对此,一些学生家长都能表示“完全理解”。
除了李老师说的原因外,还有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家长对教育产生了偏离,觉得只有孩子闯祸,老师才会找上门。原本平常的沟通,反让家长紧张、学生不安。还有些家长过于热情,挽留老师吃饭甚至还要送礼,结果弄得彼此都很尴尬。同时,还有少数家长隐私观念重,对老师家访存有偏见,也是造成上门家访遭遇尴尬的原因之一。
传统家访无法替代
虽然在信息时代,教师家访越来越少,但大多数教育专家依然对传统家访持肯定态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爱保教授认为,虽然现在很多老师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实现家校沟通,但这种方式仅仅停留在书面交流层面。“我是受传统教育的过来人,深知家长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能拉近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促进老师和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周教授说,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这些客观条件不应该成为传统家访的“拦路虎”,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家校沟通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家访不只让孩子感到亲切,对家长也是一种尊重。有时候把家长找到学校,家长会比较不舒服。到家里去,心平气和地谈孩子的问题,家长很容易被感动。”周教授说,“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现在家访的面小了。但老师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家访,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个人觉得传统家访,特别是对成绩中等和中等以下学生的上门家访非常必要,应该得到加强,并坚持下去。”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毛乃佳教授认为,通讯发达后,家访其实变得更加便捷,一定程度上是加强了家校联系。但是,只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实现家校联系,相当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弱化了情感交流。尤其是对于乡镇学校来说,留守儿童几乎占到了一半,他们中有不少学生存在行为习惯不好、性格孤僻、学习上有障碍等问题,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我认为传统的家访不能丢,而应大力倡导。现代通讯工具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对传统家访起着辅助作用。”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