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官方统计,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6%。这个数字已经包含了背井离乡远在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之外的两亿农民工。但有专家估计,和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达到同样工业化水平同期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15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滞后,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内需的增长。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化,尽快弥补城市化比例不足的缺口,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最有可能尽快进入城市的,无疑是那些一只脚迈进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目前,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妻儿、父母还生活在家乡的农村。如果这些人口能够真正进入城市,将至少使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缺口将基本被填补。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60%在沿海,而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73%在内地,小城镇内地也占2/3。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之所以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工作机会。包括郑州、太原、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在内的众多中西部城市已经采取了非常宽松的户籍政策,但人口增长缓慢。而沿海和部分内地的特大城市尽管设置了种种进入的门槛,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城市。目前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均占地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是中小城市的40倍。大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要远高于中小城市。
以西部某超大城市的农村为例,目前至少有1/3的农民在外打工。他们打工的地点主要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的城市化运动,能够让那些已经在发达地区拥有工作职位的人口回归吗?如果不能,那么他们的家属进入城市,住进保障性住房有意义吗?进城了但依然与亲人天各一方,是他们想要的城市化吗?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布局,就业机会的基本分布客观决定了,城市化必定是全国性的战略谋划,而不可能通过一城一地的地方政策来实现。
目前,阻碍中国城市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特大城市各自为营的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这些制度虽经历了几年前破冰尝试之后,却仍限于停顿。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本地人口上所附着的福利越来越多,对一些社会改革形成阻力。现在看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单点突进对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作用是有限的。
全国性的户籍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地向前推动,让两亿农民工自主选择他们的工作地点作为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地,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出路。只有在他们通过多年打工、经商已经熟悉的城市真正接纳了他们,拥有和当地人平等(哪怕先差一些)的社会保障,他们才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妻儿、父母接到城 里生活,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中国的城市化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