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自昨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媒体认定央行加息是突然之举,因为此前盛传年内央行不会加息,但央行的动作并非无迹可寻。10月11日,央行提高六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本报10月13日即发表评论指出:“央行通过此举似乎是在给市场暗示一些信息,即央行有可能慢慢紧缩货币流动性,毕竟稳增长的任务已经完成,而防通胀的风险似乎不只是提高一些准备金率就可大功告成。”果然,不到十天之后,央行再次拿出货币政策,虽然加息的力度较小,但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样,用意都在于试探市场反应,同时释放抑制通胀的政策信息。
目前的小幅加息,短期会引入大量套利性的国际热钱,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不仅可能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国内资本泡沫更甚。在人民币汇率仍然没有实际变动而国际上仍然是宽松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当道的时候,央行的加息显得颇为孤立无援,试图小幅度加息扭转国内货币局势不大现实。但是央行此举又颇有无奈性,因为一切仍然受制于目前的汇率。我国要解决目前的困境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剧烈手段,通过央行加息和与人民币汇率上升抑制通胀,此举似乎能快刀斩乱麻,但是也极容易陷入经济停滞论的陷阱;二是渐进手段,这一手段的本质不是货币手段,而是通过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消化货币泡沫。无论从激发内需还是从防止经济剧变的角度,渐进手段都更具可行性。当然,这一手段要求的是货币手段和经济手段共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当然更需要政府执行政策的决断力。因为目前国内货币政策固然陷入内外交困的两难期,但这种困境正是各个时期经济政策遗留的消极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最新公布的中国广义货币量,达到68.8万亿人民币,而我国今年全年的GDP总量大概30多亿,也就是说,我国货币量与GDP之比达到了近两倍,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也完全能够解释:一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的改革,之前不需要货币的经济领域都开始需要大量货币,比如房地产就是典型例子;二是目前的汇率政策以及数万亿的外汇储备显然作用巨大,每年占到GDP8%至9%的商品劳务出口到国外,以此形成的各种人民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形成了十几万亿的货币购买力。现在引起国内泡沫的主要来源是后者,因此所有利率、汇率政策上的争论也都集中于后者。多数人忘记在继续市场化改革上着力,实际上,只要市场化进行得足够深入,就一定会释放相当量的货币空间。换句话说,所谓的货币过量只是相对的,如果有足够的内需,有足够的市场消化,又何愁这些货币到处游荡不安分呢?从表面上,我国有不少商品供过于求,又有不少产能过剩,但实际上,民众又普遍感觉到在某些方面供小于求,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难道房子不是供小于求吗?难道好的医疗,好的商品不是供小于求么?
所以说,加息是标,市场化才是本。前者是短期性的货币政策,后者才是解决国内货币过剩的根本手段。当然,二者也是互相影响的,比如汇率政策,看似保护了出口行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恰激发了国内经济过热,出口拿回来的人民币让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都上去了,政府执着于出口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内需打不开,而内需为什么打不开,症结还在于市场化程度过低。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