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广州日报:意外加息,姿态含义大于实质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21日09:59
  尽管新一轮加息周期在理论上已来临,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提高会频繁出现。央行此次的加息举措,“姿态”含义要比“实质”含义大得多。

  央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贷款基准利率由5.31%提高到5.56%。

  央行此次加息完全出乎市场意料,也增加了市场预判未来货币政策趋势的难度。笔者认为,在国内物价高企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相互掣肘之下,央行货币政策已进退两难,此次加息之后利率政策短期内可能会重归沉寂。

  按照一般货币理论与操作经验观察,央行利率政策一旦出现转折性方向变化,都不会是短期行为而是意味着新的利率政策趋势出现。换言之,利率政策调整是非常严肃的事,一旦出现加息或者减息的转折信号就意味着未来较长时期都会延续这一方向。据此而言,央行在停滞3年之后重新采取加息政策,清楚地表明新一轮加息周期已经来临。

  但此次加息却与以往有所不同,加息周期的启动却并不意味着短期内频繁加息出现。恰恰相反,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央行再度加息的概率并不大。这样的分析结论并不矛盾,因为当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货币政策在方向既定的情况下,必须要在操作上保持灵活机动。上一轮加息周期是在2007年,曾连续加息达6次之多。而与2007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不同,当下的中国经济物价水平高企,但经济复苏的态势并不稳固,而美日等海外市场实行的零利率政策更加遏制了国内利率上行空间。

  可以说,物价与热钱遏制了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市场预期周四公布的9月份CPI数据将再创年内新高,同比增幅达到3.7%左右。加息之后实际利率水平仍为-1.2%。要让负利率转正,如每次升息25个基点,还需加息5次以上。遗憾的是,中国并非置身于世外桃源的独立经济体,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重要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逻辑。国庆假期,日本出人意料地宣布降低利率,回归到基准利率零利率的水平,而美国的利率水平则早已经处于零利率之中。在外部低利率水平的压力之下,中国利率水平提升的空间必然受到影响。

  如果中国央行坚持以内部经济为主,为了实现正利率而持续加息,那就意味着全球的投机性热钱将会大规模流入境内。事实上,9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达到2896亿元人民币,创8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一数据远大于当月外贸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市场普遍认为是热钱流入的证据。更为关键的是,加息政策的本意是控制货币流动性泛滥,但是跟随加息而进入的海外热钱,反而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境内货币供给规模。正因此,尽管新一轮加息周期在理论上已来临,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提高会频繁出现。直白地说,央行此次的加息举措,“姿态”含义要比“实质”含义大得多。

  事实上,遏制国内物价上行绝非央行一家所能够解决,也不应该把所有压力都放在货币政策上。货币供给泛滥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但是对于商品供给不足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则要靠产业政策手段来解决。比如近期国内食糖、成品油价格大涨,最主要的原因是蔗糖与大豆生产供给不足。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要靠农业鼓励政策与进口补贴政策。按照这一逻辑,笔者猜测,此次意外加息正是央行为自己减压的应对举措,接下来就看其他政策部门如何继续跟进了。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